薛攀皋: 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柏林苍穹下
读过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 章节名:薛攀皋: 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北京科学讨论会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有一个影响。它触发了毛泽东对科学的兴趣。在接见坂田昌一等会议代表之后的次日(1964年8月24日)晚上,他约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培源、副团长于光远去中南海谈话。他从坂田昌一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一文出发,谈论了他对一些科学问题的看法,从“物质无限可分”,一直讲到“关于生命起源要研究一下”、“关于细胞起源要研究一下”等。前者促使中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在不久后开展基本粒子的结构研究,并于“文革”前夕提出“层子”模型。后者促使一些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在“文革”期间开展细胞起源、蛋白质起源、生命起源的研究。你前面提到的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亚基等项目,之所以能够在“文革”期间开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纳于“生命起源”研究的大旗之下。这几个涉及数百位科研人员的项目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文革”浩劫中仍保留了一点血脉。 引自 薛攀皋: 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163人阅读
柏林苍穹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傅君诏:从留学美国到土法炼钢
1958年10月1日国庆节,苏联派了许多高等学校的校长、院长过来。高等教育部指定我陪同。他们先...
-
薛攀皋: 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
薛攀皋: 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非洲国家比我们更落后;澳大利亚、日本的科学水平相对较高,代表们发言比较踊跃一点。代表的...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