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2019-02-25 13:46:04
总体一般
也许是看了《思考,快与慢》的缘故,两书讲的东西非常类似,后者研究地更深入全面,科学证据也很多。此书并不差,只是这样一对比,无论是深度广度,可信度,都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可以说一种鸡汤似的简化版,因为读的期间有非常多的故事插在其中,能感觉到作者有更深刻体会研究,只是没表现出来。
两个词贯穿全文——潜念,专念。理解起来有些麻烦,中文并没有这两个词,也不能说翻译地差,有点原文含义的影子。整体给我的感受,潜念就是无需刻意用脑的自动化反应和意识,专念则是积极用脑。作者论述的潜念往往是负面的,专念则是正面的。这样并不合适,就说作者举例的打字员来说,这位熟练的打字员在一般情况下的工作情况是最合适的,除非键位顺序变了或者打印文本特殊。潜念并不一定坏,潜念解放了人类大脑的负荷,要是事事都要用专念思考决定,人类可能受不了,例如从起床起怎么拿开杯子,用哪只手的什么姿势拿开,左边下床还是右边,先穿左边的鞋还是右边穿了后···生活中无穷无尽的选项在面前。生活中绝大多数事件是由潜念决定的,真正需要思考的需要专念的只占小部分。作者也说了无需时刻保持专念状态,在需要的时候用上就是了。
再进一步,潜念与专念的界限也并不是很清楚,作者论述的丘吉尔上车时的表现,我说这是他因为潜念注意到了事前危险而换边上车的也没错,因为丘吉尔是不知怎么地就这么做的,这和潜念的表现一样。一件复杂需要专念的事情,如婴儿学走路,开始时他是多么蹒跚又认真,过了几年熟练了,不仅能边走边吃东西,还能边跑边躲避,对于使用腿部以及保持平衡这种事可以说是自动化潜念化了。而如果在看到模特走路姿势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走路姿势并想纠正,这又专念化了。
专念潜念并非二元区别,而是一体的,类似与书中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缺一个其他一个也就不存在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