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英子树读知识共享】 Ⅱ.案例S(定位之用) 若不计实验程序细节或认知材料类型的差异,兰道尔的分析结果毫无疑问地显示出人们汲取信息的速度并无太大差异。无论认知材料以何种方式呈现,比如视觉、语音或音乐,习得的速度都大致相同。 ◆ 第九章 政治的错觉 >> 说得极端一点,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再加上来自共同体的支持,就真能引燃危险的社会机制。无须具备太多历史知识,你也能理解社会如何通过政治宣传和恐吓消除独立思考和政治对立,试图创造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苏格拉底死于古代雅典人对摆脱思想污染的渴望。耶稣也基于同样的原因落难于罗马人之手。 ◆ 智力爆炸 >> 这场演化始于两三百万年前非洲大草原上人属物种的出现,随着近2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兴起而结束。这段时期内人类最重大的飞跃是认知。与祖先相比,现代人类既没有更快也没有更强,他们的优势在于脑容量。现代人类的大脑重量大约是其祖先原始人类的三倍。人类学家把这种脑容量的猛增称作脑化(encephalization,其中“encephalic”意即与大脑有关的)。如此迅猛的增长给演化理论出了一个难题。大脑可不是省油的灯,耗能极大。由于体内可供使用的卡路里是有限的,我们的体能势必要减弱一些作为妥协。更大的脑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颅骨,随之而来的就是分娩过程中痛苦与危险性的增加。 ◆ 第十一章 变得更聪明 >> 理解的错觉源于人们对熟悉和识别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当你用眼睛扫过一遍文本,下次再读时,文本的内容的确看起来很熟悉。即便距离你上一次读它已经过了很久,这种熟悉感仍然存在。心理学家保罗·科勒斯(Paul Kolers)设置了一种极端情况,让受试者阅读字母反向的文本(每个字母都上下颠倒)。一年多后,他发现相同的这群人阅读同一份文本时的速度仍然比读一篇从未见过的新文本的速度要快。他们有关阅读某些特定文字的记忆能够保留长达一年之久。事实上,出现在学生们身上的问题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正是这种熟悉感混淆了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真实理解。跟某些文字混个脸熟,甚或将其倒背如流是一码事儿,而真正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就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