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香蕉(和芭蕉),油料家族。
- 章节名:香草,香蕉(和芭蕉),油料家族。
阿兹特克人调制香草饮料—— 西班牙人对此饮料的评价是:“它似乎是泔水,完全不像给人喝的饮料”。不过瑕不掩瑜,香草逐渐被世人知晓。
后来驻守要塞西班牙的贵妇们用蔗糖替代了蜂蜜,用桂皮和肉豆蔻替换了辣椒,于是香草饮料展现出了现代化、世界化的一面。再后来,香草和可可豆的简单搭配,构成了当今巧克力的主味。香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香料,它的身影不仅遍及各个甜品铺、蛋糕房,香草的提取物还出现在了各种化妆品甚至香烟中。
如果你抽到了一根冰激凌味的香烟,那八成 是添加了香草提取物。
无论在巧克力中,还是在糕点中,香草终究还是个配角。而香草冰激凌的出现,真正让香草成为了世人口中和心中的明星。《香草文化史》一书的作者雷恩提道,在美国的冰激凌消费者中喜欢巧克力味的占8.9%左右,喜欢香草味的可以高达29%。这足以说明香草在冰激凌界的霸主地位。于是,默认的冰激味道是香草昧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
不管是香蕉还是芭蕉,都是小果野蕉和野蕉的后代,这是两种分布在亚洲的芭 蕉科芭蕉属植物。注意, 最初的(香蕉有核), 我们吃下去一斤香蕉要吐出4两核是什么感觉。
还好,小果野蕉和野蕉做了些让人类兴奋的事情。通过在自然条件下自交或者杂交,造出了很多没有核的个体,这些个体被人们发现并栽培,于是就形成了 食用蕉(香蕉和芭蕉)家族:
AA二倍体组合 ,这是个古老的组合,可能来自小果同亚种之间的杂交。通过分析野生的二倍体基因发现,它们同栽培种的遗传成分是一致的。不过这些原始品种的身份可不低,超市里面单独放成一小堆的“皇帝蕉”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AB组合, 这种奇葩只存在于印度,鲜受关注。
AAA三倍体组合, 注意了!这是通常我们吃到的香蕉,包括大名鼎鼎的“卡文迪许” ——Dwarf Cavendish在内,所有的品香蕉几乎都是这个家族的。
AAB三倍体组合 ,这个组合果实的水分含量比较低,被西方人单独命名为"plantains"了——被翻译成芭蕉,这个组合是在印度南部发展起来的。
ABB三倍体组合 ,这个组合是在印度、菲律宾起源的。目前是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地区人口的主食,适合烹煮食用。虽然基因组更"芭蕉"一点,但还是被称为"香蕉美食”。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独立于香蕉的集合-BBB三倍体组合 在我国云南和越南等地有广泛的栽培。
目前国内栽培的几乎都是AAA组合。
此外,《中国植物志》里记载有一个学名为芭蕉——Musabasjoo的东西,这个八成是铁扇公主芭蕉扇的原料植物。不过可以肯定这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芭蕉,因为这种植物的种子有6-8毫米大,还有不规则突起。吃芭蕉时吃到米粒大小的种子,这种事大家都没有碰到过吧。
最后,英文"banana"这个词通常涵盖了香蕉和芭蕉。相信很多人已经被两者的复杂关系搞晕了。千万别晕,我们这才要分辨芭和香蕉。
区分:
--
小果野蕉的果柄比较短,而野蕉的果柄比较长。于是后来形成的不同群体,果柄也会有些许差异。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香蕉的果柄略短,而“大蕉" (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芭蕉)的果柄比较长。 ....还有果实的味道。正宗香蕉AAA群体的香味比较浓,味道也比较甜。而掺杂了B家族遗传因子的AAB,ABB,BBB群体,不管是称为大蕉还是芭蕉的家伙,不仅味道里加进了酸味,并且香气也比较弱了。当然,这一判断标准的适用范围是成熟的食用蕉。而我们目前能吃到的绝大多数食用蕉是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被采摘了。 引自 香草,香蕉(和芭蕉),油料家族。 ==
除了提到的那些大桶装的油,我们在货架上或者配料表里还能看一些比较小众的名字,比如火麻油、棕榈油、棉籽油和亚麻油。
在我国古代的农学、植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对 火麻有这样的记载,麻(芝麻)为上,芸苔次之,火麻仁为 最下。”这里面提到的仁,其实就是大麻的种子。别紧张, 并非所有的大麻都室含成瘾的四氧大麻盼。况且四氢大麻 酚主要分布于茎尖叶片和 之中,种子中含量甚微,且通 过基因工程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其含量。
不过火麻油长期被视为外物,这跟其高含量的磷脂(这种构建细胞膜的物质喜欢跟水拉手,又喜欢跟油脂结合)密不可分。如同大豆中的磷脂一样,它可以大量吸水,且极易氧化,从而让油染上怪味。现在,脱磷脂技术的发展使火麻油有了摆上餐桌的可能。据分析,火麻仁中的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均高于目前日常使用的油脂,因此也算是健康油品吧。
与其他植物类食用油相比,棕榈油可能是最不健康的一种食用油了。因为它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所以在常温状态下,棕榈油和猪油牛油一样都是固体。有趣的是,它来自棕榈科植物油棕的果肉,而不是种子,主要的产地在东南亚地区。
在西双版纳,我啃过油棕的果子,有点油的香味,据说油棕的种子可以当做零食,但是那天我却没有尝出味道。不过,棕榈油的饱和特让它成为各种与肉味有关的食品的用油,加上产量高、价格便便宜,所以即便有反对的声音,依然在食用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植物都是专职的话。那棉花和亚麻就属于兼职了,它们还有一共同的额外功能就是提供纤维。
不要小看棉花种子。其含油量可高达40%。据说在油料紧缺的时代人们都是把棉花籽捣碎在锅里炒,来给饭菜增添点香味。目前在我国食用油市场上,棉籽油的给量仅次于大豆、花生、玉米,堪称第四大油料作物。只不过棉酚对肝、血管、肠道及神经系统毒性较大。
--
加工过程:
(被批评的)“浸出”:
在压榨操作中,因为压力有限,所以总有些与细胞结合紧密的油脂屹然不动,这些家伙还不在少数。溶剂浸出法就应运而生了。简单来说,它就是用能够“溶解”植物油脂的溶剂,将油脂从原料中请出来。 引自 香草,香蕉(和芭蕉),油料家族。 不管是压榨还是浸出,刚生产出来的植物油都混杂了让油变得黑乎乎的色素物质,让油闻起来的不舒服的游离脂肪酸、醛酮类物质,以及会让油脂酸败的磷脂(它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物质)等杂质。所以,接下来就要让油脂亲密接触高温水蒸气,可以与水结合的磷脂就会形成沉淀,被脱去。对于茶树籽而言,这样的过程还有一种好处,就是可以洗去茶油中产生让人难以忍受的苦涩味的茶皂甙。
再接下来,就要往油脂中加入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溶液,让其与游离脂肪酸结合成沉淀,同时将油脂与吸附剂(用硅藻外壳形成“白土”或活性炭)结合,这么一来色素就被吸收掉了。在结束这些经历之后,油脂还要在高温高压水蒸气中洗个澡,脱去那些产生不愉悦气味的醛酮等物质,最终得到亮晶晶的食用油。
除了压榨法和浸出法,还有更好的技术,那就是在高压下(大约相当于300个大气压)用二氧化碳作溶剂,把油脂从种子里取出来,这样的油脂不需要处理,就能达到常规精炼油的水平。
不过,这样的技术仍旧处于实验室阶段,造价极其高昂,制成的茶油真的是“液体黄金”,不是因为营养成分好多少,而是价比黄金了。
nolix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兰科的石斛,天麻。
如何分辨野生天麻和人工栽培天麻,最好的方法是送实验室检测DNA、两者的遗传特征确实存在差别...
-
香草,香蕉(和芭蕉),油料家族。
-
大杏仁、甜杏仁、苦杏仁。
现在市场上被捧得火热的美国大杏仁却不是真正的杏仁树结出来的,这种大杏仁实际上是扁桃(又叫...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