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 章节名: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印度四大社会阶层(varnas)的出现使世俗和宗教的权力一分为二从,婆罗门教成为独立于政治统治的神圣法律监护人,这使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他必须遵从婆罗门教的道德规范。而种姓制度(jatis)保留了其他部落社会的分支式特征。这与早期中国国家在社会顶端取代了分支式或部落的组织截然不同。
在印度,瓦尔纳和迦提所创造的社会分类成为社会基石,大大限制了国家权力的渗透和掌控。 引自 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在早期的氏族、部落社会中,印度和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进入国家阶段过程中,印度没有像中国一样经历激烈的战争。孔雀王朝作为单一帝国的集权力量并不强大。
孔雀王朝持续仅13年,这种幅员辽阔的政治体再也没有在本土政权下重现,直到1947年印度共和国出现。 引自 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此外印度婆罗门教过于发达,形成了对世界较为完整的解释系统。
在印度传统中,法律不来自政治权力,这不像中国;它的源泉既独立于统治者,又比统治者更为崇高。 引自 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福山评价印度的政治发展走上一条大弯路,权力没有最终集中于国王,而在界限分明的祭司阶层和武士阶层平分。没有开发出一套类似中国的现代国家的统治系统,却因为宗教形而上学的发达创造了限制国家权力和权威的法治雏形——这是中国没有的。
47人阅读
彭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8章 伟大的汉朝制度
集权使国家能有权威和效能,特别是在战争中,但是植根于群落、宗族这样一些人类早期本性的分...
-
第9章 政治衰败和家族政府的复辟
从中国政治发展的角度看,家族精英攫取国家权力以削弱中央政府,是汉朝衰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
第11章 瓦尔纳和迦提
印度社会有着典型的”去物质化“特征。经济学家认为物质的经济利益是决定社会变化的因素,而...
-
第13章 军事奴隶制与穆斯林走出部落制
奥斯曼帝国为了解决国家治理的人才问题,推行了德米舍梅征募制(devshirme,基督徒壮丁征募制...
> 查看全部1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