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英子树读知识共享】 Ⅱ.案例S(定位之用) ◆ 第7章 燃情年代 >> 褚时健认为,征粮最关键的是确定每户交多少粮,有多少田,是什么样的田,单产有多少。扣除每家的人头粮,余下的才能交为公粮,搞不清,你就收不上粮,收少了,完不成任务;收多了,农民根本交不起,这不就产生对抗了吗?又黑又瘦的褚时健挨家挨户摸情况,和农户们聊得很热络。农民喜欢这样的干部,有什么也不藏着掖着,谈天说地间,褚时健心里有了数。村里的干部对褚时健说:“你样样都搞清楚了,我们糊弄不了你,你说多少就算多少。”就这样,褚时健的第一次征粮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 这是褚家出来闹革命的五兄弟中第四个倒下的。之前堂弟褚时杰早在部队迸藏的途中就牺牲了。 几十年后,褚时健语气平淡地说:“这下,我们几兄弟就单剩下我一个了。” ◆ 第9章 玉溪卷烟厂的风和雨 >> 马静芬说得也有道理:“我和女儿跟你在大山沟已经生活了二十年,好不容易回到城里,你又要把我们母女俩带到山沟沟里去。要去,你一个人去!” 面对妻子的肺腑之言,褚时健也不好坚持。但他不甘心,就找了一辆大卡车,连哄带骗地把马静芬和女儿骗上了车,让她们去看看矿山环境,或许能够改变她们的想法。但马静芬和女儿到了那里,看到满脸煤灰的矿工都一脸愁苦地上下班,大风扬起的漫天灰尘中,家属们在供水站前排队取水,孩子们在脏兮兮的泥地上玩耍。 勉强待了一个晚上后,妻子和女儿坚决不肯再住一个晚上。 但褚时健还是向她们大力“推销”自己的未来规划,哪里要建一条柏油路,哪里要盖一座电影院。妻女哪里听得进去:“你就是把这里建成天堂,我们也不来。” >> 这些烟叶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呢?外国专家们发现,在堆放烟叶的时候每一叠都不能多于五包,当多于五包的时候,下面一叠中就有两包烟叶被压坏,流出令满屋芬芳的芳香油。这么高含量的芳香油只有在极好极好的烟叶中才会存在,其他地方包括欧美国家的烟叶,无论怎么压也压不出这种油来。这是褚时健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确信玉溪卷烟厂能够超越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卷烟厂。 >> 针对“第一车间”烟叶的品质,褚时健有一套科学的数据检测,其中一条就是尼古丁含量。从通常意义上说,尼古丁含量越高,烟叶的品质就越好。国内其他烟区生产的烟叶,从顶部到底部平均下来,尼古丁含量一般都在1.6毫克以下,而“第一车间”的烟叶,平均下来超过了25毫克。国际上一般把尼古丁含量超过2.5的烟叶算为优质烟叶。在“第一车间”最辉煌的年份,中上等烟叶常常达到85%-90%的比例,上等烟达到40%-45%,比美国的烟叶还要更胜一筹。 ◆ 第21章 “烟王”陨落(下) >> 在我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像褚时健这样一个企业家(玉溪卷烟厂17年税利总额800亿,17午全体干部职工的分配为5亿,分配此例为0.625%,褚时健个人17年的全部收入总和为80多万,个人收入此例是十万分之一),他17年的全部合法收入,甚至赶不上一个影星一次广告的收入,赶不上一个歌星的两次出场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配方面怎样真正贯彻江总书记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任务,做到实实在在地按劳分配,实行劳动力价值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的分配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国企及企业家的合理分配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国企及企业家命运的问题,也是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大问题。 >> 管理图书室有固定的时间,不值班的时候,褚时健作为一个老年服刑人员,监狱准许他在监狱果园25千米的范围内活动,这样,他每天在看守人员的陪同下上山去转转。这也是他每天的锻炼时间。 一次我去看他时,他拿了几个橙子让我尝尝。他说:“这果子味道很好,你吃吃看。”我吃了一个,果真是味甜汁多,口感很不错。我问他:“这是哪里的橙子,湖南的吗?”他告诉我,这是他弟弟在的那个农场种的,地点在新平。 “我支持他以后就种橙子,我出狱后,也一起去搞。”这是我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他以后的打算。不过我真没有想到他的目标竟然是当果农、种果树。我说:“我相信你可以种好,因为你是个土地爷,与土地有关的事情你都会干好。”他没回应,但对我的话应该是有认同感的。他不止一次讲过他对土地的感情,即便所有的一切都离他而去,只要有土地,他就有归属,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对土地有一份深情。 心里有了打算,在监狱里爬山的时候,他开始用脚步丈量,多少平方米栽一棵树,一亩山地种多少棵合适。 ◆ 第22章 重回哀牢山(上) >> 褚时健告诉朋友:“我要到新平种果子——冰糖橙。”听到的人都当他是心血来潮,觉得那是他为了解决生计的小打小闹,是他厌倦繁华、看透世事而想退隐山林。没有人会想到他怀着种植几千亩果园的宏伟计划,打算用当时已经市场饱和的冰糖橙创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 灾情严重,省地县的三级领导都到了现场,省里还划拔了专项救灾款,但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村民们面对的诸多难题。这个时候,同样受灾的金泰公司,拿出了几十万元赞助,用于铺路和修复引水管道。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让当地的村民看到了一个充满善意的企业家,为今后解决双方面对的诸多问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刚建起的小楼,不过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所在,里面设施十分简陋。褚时健和马静芬不在乎,这座小楼他们一住就是十年,并没有太多改造。两个人一致认为,既然已经下决心在这山中创业,这里就是山里的家。楼下是办公的地方,楼上是老两口和家人的住房。靠右边的角上,有一个专属老两口的小厨房。小院的天井里种有几棵棕榈树,小院外侧有一棵大树,这在云南叫风水树,山岭上各民族的村落里,都有这样的大树。谁曾想到,这个小院,这棵大树,连同院外那个水容量15万立方米的大水池,后来都成了果园里的景观,成了来到褚橙果园参观的人们留影拍照的地方。 ◆ 第23章 重回哀牢山(下) >> 那段时间,果农们发现褚时健会对着果树端详,好像面对的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种神情,跟随他多年的张启学非常熟悉,当年在烟田,他面对烟苗也是这副表情,他知道,厂长一定是在观察、分析、测量。果真,通过田间的观察,褚时健有了重大发现。 褚时健给技术人员分析,过去只知道光合作用对果子的生长有好处,但对它的作用估计不足,在栽种的时候沿用了老的比例,一亩地种了148棵。树多了并不是好事,树长大了,空间不够,相互争夺阳光和养分。因为太密集,光照进不去,果实自然就挂不住。眼看就要成为商品的果实成半数地掉落,褚时健的原话是“可惜”,但果农们的表述是“心疼”。要解决这个问题,褚时健的方案是“知错就改”,从第二年开始,一下子砍了将近一万棵果树。 >> 从此之后,树是年年砍,每年砍10%,也就是万把株;枝条更是一年剪到头。砍了七八年,现在每亩地只保留了80棵果树。果农们相信的是事实,树少了,枝稀了,产量却年年攀升,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这一下,大家服了,因此他们才说,听褚大爹的,他总是有办法。 Ⅲ.金句P(定义之器) ◆ 第1章 推荐序一:我为何崇敬褚时健 >>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 第5章 故乡的记忆 >> 在85岁生日时,褚时健选择和80岁的老伴一起过生日。他在生日聚会上高声说:“我和老伴,我们两个都是属牛的,一辈子都要劳动,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实际上,褚时健属大龙,马静芬则属鸡。 >> 我这一生就讲一点,要负责任。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价值。不管境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 Ⅳ.模型M(定向之术) >> 我一直有个意识,人活着就要干事情,干事情就要干好。干得好不好,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好的关键是利润要增长;第二个,做事情,钱花多了也不行,那些年我们是帮国家搞企业,帮国家搞就要替国家算账;第三个,干事情就要对大家都有利。 ◆ 第10章 等待变化的日子 >> “经济效益”是一个动态关系,它反映的是投入产出比。褚时健很早就掌握了这个动态模型,不能只强调收益,也不能只强调成本,而是应该寻求一个最好的比值。在后来的很多实践中,他总是加大成本,收益也随之翻倍增长,像神奇的乘法一样。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经济效益。 >> 但褚时健根据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认定“红塔山”等玉溪卷烟厂的产品还是卖方市场,从而制定了“以质取胜”的战略思想,他们没有降低价格,销量却出现了进一步猛增,并出现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的势头。 其后几年,“红塔山”一直处于提价阶段,1993-1995年连续三年提价,前两年每年每包涨价高达1.50元。褚时健摸透了一个规律:每当“红塔山”终端市场价格增长1.5元的时候,他们就相应地把出厂价提高一元。把30%左右的利润让与市场,几乎是他的市场规则。 >> 每亩80棵,一些外省的柑橘种植者来取经,问这个标准是谁定的?答案是:褚时健。他认为,自己总结的东西,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甚至是吃了亏才得到的,这些经验对应了哀牢山独特的小环境。有了这个总结,并吃透它,盲目性少了,才能很好地掌控整个果园的生产环节。当然,也有专家提出,褚时健的做法成本太高,恐怕不成。褚时健说:“可以算算,你卖8毛一斤,我卖8块,哪怕成本提高了10%,利润提高的比例可不止这个数。” ◆ 第12章 把握问题 问道欧美 >> 1984年,左天觉再次来到云南,这一次,他还带来了一个地道的美国人——烟草专家琼斯。褚时健注意到了他们的观点,并向他们请教云南烟叶的问题。左天觉告诉他,云南的气候得天独厚,昼夜温差很大,是培育好烟叶的沃土,但云南的烟叶还有几个需要克服的问题:营养不足、肥料结构错误、成熟度不够,此外,还有密植过高、阳光照射不充分等问题。 左天觉展开说,营养不足主要是因为施肥不够,美国一亩烟地的施肥量在100公斤以上,而云南这边每亩才施40公斤。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长期不能轮休,土壤营养本来就不够,施这么少的肥肯定会影响烟叶的营养发育。 第二,肥料结构错误,主要是因为烟叶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的最佳比例为1:1.5:2,但这里的烟农主要使用氮肥,氮肥能促进烟草长个子、增产量,而只施氮肥是出不了好烟叶的。 第三,这里的烟种得太晚,生长期不够,发育不良。跟美国比,种植时间晚了将近一个月。 第四,种植密度过高。美国最好的地,一亩才种1100棵左右,差一点儿的种1050棵。但云南这里普遍密植,大部分每亩多达2200棵,阳光只能照到顶部的几片烟叶,根本无法充分照射。 第五,采摘过早,成熟度不够。优质烟叶的含糖量和含碱量(尼古丁)要均衡。采摘过早会导致含糖量很高而含碱量较低。这里的烟叶糖碱比例是28:1,而美国烟叶的糖碱比例基本都在10:1以下。糖碱比高的烟叶,无论下多少工夫,也生产不出足劲、醇香的卷烟。而糖碱比低的烟叶,从叶片表面就看得出来,成熟的烟叶表面有一种褐色的烟斑,像人的老年斑,这种烟叶生产出来的烟就特别醇香。 左天觉的这一番论述,把褚时健完全给迷住了。他发现左天觉不像传言中的那样不懂中国烟草,而是懂得特别多,他下决心要聘请这个美国人做顾问。 ◆ 第13章 “第一车间”革命(上) >> 褚时健的应然性思维——应该怎么做——推动他前行,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无论遇到多大阻力,只要事情是有价值的、合逻辑的,他就要想办法寻找突破口。既然已经有了清晰的线路图,他就决定按照这个线路图进行一次小心的冒险。 ◆ 第15章 管理革命的内部裂变 >> 效益管理和产品管理是褚时健管理思想的两个拳头,它们像DNA双螺旋结构的碱基配对一样密不可分,褚时健也很难分清它们孰轻孰重,或者哪一个是他最主要的追求。从兴趣上来说,也许产品管理是他更有兴趣追求的,但它似乎又不如效益管理那样动态十足、那样充满魔力。 ◆ 第18章 烟外出拳,缔造“帝国” >> 为钱寻找出路 红塔集团“谋局”:电力 红塔集团“谋局”:配套 红塔集团“谋局”:能源 红塔集团“谋局”:金融 ◆ 第19章 步入巅峰的人 >> 在他撰写的一篇论文中,他把“人”分为四个层面来看: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和决策人。“工具人”说的是员工必须服从管理,听从指挥;“经济人”说的是每个人都有正当的利益诉求,管理者要理解员工的利益诉求;“社会人”则强调为员工创造有归属感的工作环境;而“决策人”则是说不论作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们都是不同层次的决策者,他们的决策都是为了同一目的。 >> 最好的管理方式:简单、自然、有效 和别的成功人士不同,褚时健是一个真正的隐者。他选择的致富路径避开了那些吸钱最多的热门行业;他远离了一切公开露面的场合,拒绝了一切纯社交的应酬,哪怕是那几年褚橙创立品牌时期的商业公关;他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以不变应万变,远离繁华,扎根深山,稳稳地推进自己的事业,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Ⅴ.清单L(定性之法) >> 给我一年半载的时间,等我站稳脚跟后,自己就能应付了。在此期间,凡上访、告状、请愿、闹事的,请领导们一律驳回,由我处理。 ◆ 第11章 1982年——褚时健元年 >> 这些商人和褚时健都是利益协调的高手,他们很快就达成了价格协议:玉溪卷烟厂给他们的香烟按出厂价算,而他们卖给烟厂的辅料也低于市场价,尤其远远低于国家调拨供应给玉溪卷烟厂的价格。于是,这成了一桩对双方都非常划算的买卖:这些商人让渡出来的价格很快能通过二级香烟市场几倍地补回来,因此,他们带着愉快而感恩的心情和褚时健做起了这些生意。 >> 但也是在这一年,褚时健被当地纪委给予了“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因为他参与的辅料串换被视为投机倒把。 ◆ 第16章 “红塔山”的崛起 >> 串换除了解决玉溪卷烟厂的生产短板外,对“红塔山”“红梅”的市场拓展和品牌宣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商人拿到“红塔山”后,都会不遗余力地推销,把这些品质一流的香烟卖给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消费者,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它。 从褚时健到玉溪卷烟厂开始,串换就一直进行着,即使他因此被党内警告,串换也没有停下来。一直到90年代中期,玉溪卷烟厂外汇彻底解放之后,加之“红塔山”的高额利润使得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干预力度,这些魔法般的串换才慢慢停下来。 >> 褚时健的独特魅力在于让人无可拒绝地相信他,和他在一起工作有一种特殊的安全感,让人不会惧怕失败,和他一起工作,就会相信一定能成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