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
- 章节名:无声的语言
生于斯,长于斯作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奠基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的写作笔调完全不亚任何一位出色的作家。不仅叙述的语言出彩,就连学术型的描写也入木三分。Edward T. Hall对跨文化传播的界定更偏向于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也许正是人类学家的身份,得以让作为行走的文化主体的他,在经历了丰富的田野调查之后,深入感受了不同的文化冲突,并为当下的跨文化传播开避了一个可供研究的方向。
一、时间的声音 引自 无声的语言 Edward T. Hall在本书的第一章,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待时间的不同态度,为下一章介绍什么是文化而伏笔。Edward T. Hall认为“时间会说话,而且说得比言词更明白。”因为它不像有声语言那样容易受到人为的扭曲,相比于语词的撒谎,它更能高声宣示真相。
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喜欢把时间看做固定不变的,认为时间在我们周围,使人无法逃遁,是环境的一部分,无处不在,宛若我们呼吸的空气。在拉丁美洲,人们对待时间就很随意,在墨西哥,你还能常常听见他们说:我们的时间,还是你们的时间?
我们通常会把时间当做行而下的物品,我们赢得它,花费它,节省它,浪费它。对于我们而言,同时做两件事情,似乎有点不道德,但在拉丁美洲却截然不同,一个人同时做几件事,似乎司空见惯。
我们常常把“长期”当做一二十年,少则两三个月,而南亚人认为长期设定为几千年甚者甚至无止境的时期也是完全真实的。他们认为:时间就像一座博物馆,里面有无尽的走廊和无数的壁翕,参观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秉烛观赏。上帝是博物馆的馆长,只有他才知道所有的展品,人的一生只不过是这个博物馆里小小的的一隅。
尼日利亚的蒂夫人按照太阳的位置计算时辰,按月亮的盈亏计算日子,在她们的眼中,时间就像一个舱室,有窜们的时间,做饭的时间,工作的时间,干一件事的时间,人就像在一个舱室里,不会转到另一个舱室。
这些故事似乎很离奇,但如果我们正确进行文化背景分析,则也是可以理解的,正所谓:理解了,一切都能“原谅”。原谅了,一切都能理解。就像当初,第一次知道壮族的朋友在数数字时只能数到10时,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在壮语的文化中,受限于本族语言,他们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为,与自身的文化context有莫大的关系。
它启示了我们时间与社会的其他方面形成了一个网络,而唯有深入了解这一把钥匙,得以破解文化的许多秘密。
二、超乎知觉的文化 引自 无声的语言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对时间的概念,有这么多的不同的理解?是我们生活中的文化!那文化又是什么?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其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材料的总和,而在强权的政治世界中,文化占据潜移默化的控制地位。文化不仅仅是习俗,而是不可随意脱换的衣服。它以深刻而持久的方式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而我们对这种制约却是浑然不觉的,个人意识不到这种控制。
文化不是奇异的观念,不是小群人类精英在南太平洋的研究对象,而是塑造我们的模具,文化在许多方面控制我们的日常生活,超乎我们想象。文化隐藏的现象远远超过其揭示的印象。相对来说,理解自己的文化要比理解外域文化要难的多,而我们学习异域文化所能得到的不过是象征性理解,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系统的运行机制。
接触外国文化最重要的理由是激发自己的活力和意识,以及对生活的兴趣,只有理解了文化的强烈的对比差异后,这种兴趣才会产生。无论对谁而言,了解自己的文化都是巨大的成就。在25-30岁时,我们多数人已经完成学业,成家立业,学会与另一个人共同生活,谋得一份工作,目睹了婴儿诞生的奇迹,生儿育女,使之成长,生活开始安顿下来,但我们还在不断接触新的人,仍得学习不同的文化。
文化的语言嘹亮清晰,与弗洛伊德分析的梦中的语言一样,然而,它又不是梦,是无法隐藏的,这里所指的文化,并不是强加于人类的抽象的东西,也不是与个人分离的东西,而是与人本身相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三、文化的词汇 引自 无声的语言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对我们的影响却又是潜移默化,那我们是如何这种若隐若现的文化?Edward T.Hall提到为什么我们文化的教学罕有成就?答案在于文化的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的区别。文化的大部分成分是习得的,不能通过教学去传授。
他认为一个文化系统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植根于生物活动,这是人与其他高级生命形式共享的活动。人的生物活动与过去没有断裂,这是文化系统的必备条件。
(2)一个文化系统能用自己的术语进行分析,而无需借助其他文化系统,就文化系统的组织而言,其元素能够组成更加复杂的单位。
(3)其构造既反映文化其他系统,又反映在其他系统之中。
这三个条件是可操作性的条件,其基础是直接观察一种文化系统,即需要的实际运用结果。从人类学的观点看问题,人类的基本讯息系统由十类活动构成,分别是: 1.互动2.组合3.生存4.两性5.领地6.时间7.学习8.游戏9.防卫10.开发。
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种讯息系统学习文化,并最终了解整个文化系统的全貌,因为生物性渗透进每个讯息系统,每个基本的讯息系统都可以单独考察,所有的基本讯息系统整合到一起,构成总体的文化系统。
文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她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深深扎根于没有文化、没有人类的悠远的过去。
由于语言和技术这个关系密切的对子的发展,知识的储存得以实现。文化给我们一根杠杆,使我们能耗开大自然的秘密。
文化是创造性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创造性是最高级意义上的文化。
文化的源头是多么复杂,它不仅有历史意义上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在其他的维度也同样重要。文化饱含着情感和智能。
人类在所习得的领域所做的许多事情,我们甚至没有体会到,因为我们习得她们的过程是超乎知觉的。
四、文化的三个层次 引自 无声的语言 霍尔用显形的、隐形的和技术性的这三个层次来命名文化理论。
显形的时间尽人皆知,人人视之为理所当然,它深深地嵌入人们日常生活,隐形时间与情景相关,表现为不精确的“一会儿”,“稍后”,“马上”,技术性的时间与前两种截然不同,是科技人员使用的时间,非专业人士不熟悉其中的术语。文化的形成正是受到这三种方式的制约。
(一)显形的学习
显形的学习是通过规戒来传授的。成年的师长按照他本人坚信的模式来塑造年轻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显形的系统逐渐形成,谁也不会怀疑。
(二)隐形的学习
隐形的学习全然不同于技术性的学习,其主要中介是一种模仿的模式。成串的相关活动是同时学习的,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浑然不知,他正在学习这些活动,亦不知道有模式或规则管束缚这些活动。
(三)技术性的学习
纯粹的技术性的学习接近于单行道,通常是老师向学生传授,语言明快,有口头传授和书面传授两种形式,常常以这样的程序展开:开头做一番逻辑分析,接着是严谨的提纲挈领的讲授。
(四)显形意识
显形意识的生活态度表现为禁不住惊讶地反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具有显形意识的人更容易受传统的影响,不太容易受当前或未来的影响,小说主人公阿普利所谓的:什么正确,什么就应该存在。就是显形意识。
(五)隐形意识
隐形意识所描绘的情景是:大多数事物几乎是完全“超乎知觉”的。然而,这个术语里没有任何隐蔽的意义。在隐形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自然状态使模仿容易进行。
(六)技术性意识
一切技术行为都既包含了显形意识的成分,又包含了隐形意识的成分,其其特征是完全有意识的行为。一切技术性行为明白显赫,能被记录下来并实现远距离传授。
文化变革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的过程,沿着显形、隐形和技术性三个层次展开,达到一个新的显形层次,在转折点,其重迅速转移,迅速转变的原因是,人们难以忍受在两个系统中生存,任何时候,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只能是三者居其一。
个人认为,任何人如果想推动文化变革,他应该寻找隐形层次上发生的事情,并且确定哪些隐形的适应行为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最为成功,然后使之上升到知觉层次。因为一切变革都始于超乎知觉的层次,都带有隐形层次的性质。借用多布赞斯基的话并略加解释就可以说,生活是生物体与其自身互动的结果,而不是机缘巧合,也不是刻意设计。
五、文化即是交流 引自 无声的语言 交流理论是分析交流现象之后所做的概括,交流理论是对诸如语音学,正字法、电话和电信号等现象进行概括的理论,这一过程多属于表征(symbolization)。语句本身并没有意义,其他信号比语句更加有力,在文化层次上交流时,和其他交流相比,意义的特征更简要。同时文化层次的交流可在刹那间完成,这常常识造成混淆的原因。
像电话系统一样,任何交流系统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总体结构(相当于电话的网络),构成成分(相当于交换机,电线,电话机),有网络承载的信息本身。
同理,讯息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集合(宛如词语),元素(宛若语音)和模式(宛若语法和句法),集合是你最早感知到的单元,元素是构成单元的成分,模式是将集合串连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方式。
(一)无处不在的集合
在跨文化情景中,一个人对另一个社会的最初感知往往是始于集合。元素的最组合方式数不胜数,集合数量就是元素数不胜数的组合,集合是初来乍到者看到的事物,数量无限,其意义端赖读者对其模式的认识。同一集合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在不同的文化中,类似的集合可能有不同的成分。
集合的排序有三种不同的模式
1.在显形的系统中,作为一个传统的术语,用来指一个贵重的集合。
2.在隐形的系统中,根据观察者的口味过情景需要,对集合进行排序。
3.在技术性的系统中,作为一个模式的若干节点。
(二)难以捉摸的元素
元素是抽象的,显然很难向其描述。元素即积木块的概念似乎是人类一切传播层次上不可分割的组成成分。
元素数量有限,而集合数量无限,有多少元素组合就有多少集合。集合能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元素却不能被人感知,因为他们仅仅是一种抽象。
(三)文化的模式组织
模式是隐含的文化规则,集合借助模式而获得意义。文化的模式规律有章可循,它们是:有序律、选择律和和谐律。
1.模式的有序律
顺序一变意义随即改变的规律就是有序律。在文化里,语序是语法系统的基础。
2.模式选择律
什么集合能结合起来使用,这是由模式的选择律来决定的。我们之所以能区分集合,是因为模式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有序律和选择律。
3.模式的和谐律
有序律和选择律决定集合的模式,而和谐律则所谓模式的模式。
对于和谐律人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完美无缺的和谐律是难以企及的,它潜藏在每种文化之中,只有少数人在罕见的创作中才能达到完美的和谐境界。
和谐律遍及各种交流领域,而我们对和谐律的运作只知皮毛,仅能勉强提供交流缺陷的少量例证。文化研究已在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同时尚需百尺竿头,前景被看好的两个路径是:对隐形模式的研究和对和谐律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
六、空间的语言 引自 无声的语言 每一个生物体都有一个身体的边界,借以与外界分离。霍尔借人类身上所体现的领地欲来说明这个问题。人的领地欲无与伦比地强烈,我们对空间的态度仿佛对待性事的态度,明知道它,却说不出来。我们的文化往往要求我们低调处理这样的事情,使我们压抑或疏解我们对空间的感情。体现在:
(一)不同文化如何利用空间
(二)文化接触里的空间因素
美国人出国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所谓的“culture shock”,这样的文化冲击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他们面对熟悉的许多因素不复存在,或受到扭曲,或被陌生情况所取代。
社会出于某些目的把人类划分为三六九等,凡是涉及社会等级的地方,人们对待空间的态度必然会对此有所反映。
(三)显形的空间模式
(四)空间如何传递信息
空间传递信息,空间变化赋予交流特定的调子,或加重说话的语气,有时甚至凌驾于口语之上。两个人交谈时,身体的移动和距离,改变成为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七、挣脱枷锁 引自 无声的语言 特里林曾把文化当做监狱,其实文化就是监狱,除非我们知道打开这一囚牢的钥匙,文化用不为人知的方式约束人,但文化的限制是一套陈规陋习,人们开发文化的目的不是将其作为窒息自己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行动,生活,呼吸,并发展的个性的媒介。为了利用文化,我们需要很好地了解文化。
文化不仅强制人,而且如果稍加引申就可以说,文化就是人,文化是联系人与人的纽带,是人与人互动的媒介,人类生活之所以意义隽永,丰富多彩,乃是因为复杂的文化系统中存在亿万种可能的组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