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2
- 章节名:利他主义2
人们其实对他人关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无知的。在紧急情况下,每个人也行都认为“我很关心外界”,但认为他人十分平静-----因此得出“情况可能并不紧急”的结论。认为自己责任较小时,也会减少帮助行为。行为受情境的影响很大,我们会在忙碌于一件事时,忽略周围事情,因此导致冷漠的行为,虽然并非我们的态度。
相似性容易唤起喜欢,而喜欢又会引起帮助行为。因此我们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共情,也更乐意帮助他们。相似性包括外表、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在从事志愿活动中花费时间更多。一些帮助行为源于回报:希望加入一个群体,获得赞扬,寻求职业提升,减少内疚感,学习技能或提高自尊等。另一些则源于人们的宗教信仰或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对他人的关心。
紧急事件中随着旁观者数目的增加。每一位旁观者将(1)更少注意这个事件;(2)更少将其解释为紧急事件;(3)更少责任感。人们在以下时候最有可能帮助别人:(1)观察到别人的帮助行为后;(2)时间不太紧的时候。个人因素,如心境也有影响。
提高帮助行为。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和确认责任。把奖赏用作控制性的收买时会破坏内在动机,但一个意外的褒奖却能令人感到胜任和有价值,即让人感到自愿和有意义。暂时性的积极承诺,使其得出自己乐于助人的结论,更倾向于提供帮助。
人们一旦了解了前因后果,就会减少因此引发的不利行为。
我们可以利用两种方式提高人性。首先,我们把抑制帮助的因素反过来。采取步骤减少突发事件的模糊性,产生个体化吸引力,并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我们甚至可以采用申斥或留面子技巧来激发人们的内疚感或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其次,我们可以教化利他主义,观看帮助行为也会诱发。诱导人们的利他行为,我们还应记住过度辩护效应:强制行善会减少行善者对于善行的自发之爱。如果我们给决定做好事的人提供足够的奖励,但又不过分的话,做好事的人就会归因为自己的利他动机,从而更乐于帮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