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斯巴达 (没有评论,只有感想)
- 章节名:第一课
第一课 做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做的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牢笼,所有的牢笼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如果惠能也像我们很多人那样,总是觉得要现实一点,那么,他在决定北上求法的时候,会有多不胜数的理由让他放弃他的念头。比如照顾老母,比如没有路费,仅仅这两点就足以让大多数人彻底打消自己的心念。但是,惠能的头脑里没有现实这样的概念,他只是很自然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听到那个召唤,他就跨出去。一旦跨出,其实,就会越走越宽敞,因为你是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按照社会设置的方向走,你开始的时候会很顺利,但越走越狭窄,因为你是走在别人的道路上。
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去你喜欢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我们终将死亡,所以,此刻多么美好。在此刻,不论你在做什么,都抱着欢喜的心;此刻,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不用犹豫,不用计较,即刻去做。这就是惠能的态度,这种态度会让你远离抑郁的情绪。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翁要外出远游,请了一位“智士”入住他的豪宅,并让所有的佣人听从“智士”的调遣。智士从未见过如此豪华的住宅,非常欢喜,心想在接下来的几天要好好享受。不一会儿,他去厕所小解,见到厕所有点局促,便召来工人,要把厕所改造得更大。结果,接下来的时间,他完全纠缠在厕所工程里,忙得蓬头垢面、废寝忘食。 差不多到了过年的时候,厕所尚未改造好,而富翁却已经回家。“智士”这才若有所失,对富翁说:“自从你出去后,我每天埋头厕所工程,完全没有去享受你这所华丽的邸宅,那些花、草、竹子、北榭南楼的风与月……都未及观赏,不想岁月如飞,你一下子就回来了。你回来了,我就得离开了。”“智士”又回到自己的旧居,郁郁而死。
附和隐忍,不等于你真的赞同,那个小小的异议还在你的心里,日子久了,就可能长成一团烟雾,一团让你抑郁的烟雾。没有一点点的烟雾弥漫在惠能的心里,所以,看到神秀的偈,觉得还不是最终的境界,他就立即自己写了一首贴在墙上。如果是你我,会有顾虑,觉得这样做会不会让人以为自己想要争袈裟呢。然而,那个想法还在心里,慢慢地憋着,最后又是一团烟雾。如果你的内心憋着那么多的烟雾,你怎么可能轻松地行走在世间呢? 所以,不同意的,尽管说出来;不想做的,尽管说出来;悲伤的,尽管说出来;不满意的,尽管说出来;有想法,尽管说出来。活着,就要像水那样潺潺流动,就要像树那样自然生长。说出来,就是把各种情绪随时疏散,随时溶化。说出来,不是说东道西,不是张家长李家短,说出来,是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用平和的方法说出来。如果说出来的,是招引是非,那不是说出来,而是牵扯不清。真正的说出来,只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自然的情绪的流动。生命也罢,情绪也罢,只有在流动中,才不会郁积,不会阻塞,不会停滞。
快乐的人对于人生取了一种看风景的姿态,自在从容;悲哀的人对于人生取了一种长跑比赛的姿势,执著劳碌。将人世的一切视作风景,便有忘我的神韵,一切只是花开花落、早晨黄昏、风吹柳絮、雁过天际,顺其自然就好;将生活看成是一场竞赛,便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切的斤两都要去计较,一切的不如意都要转化成对他人的怨恨、猜疑。
一旦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我们寄希望于别人来重视自己,那么,我们就是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了别人。别人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应当学习着把生活交给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那么,你就不会担心,不会恐惧,不会再有怀才不遇的郁闷,你只是安心做你自己能够做的,而不关心别人怎么对待自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