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 章节名: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阅读的艺术 ——不假任何外助,只凭借着头脑的运作玩味读物的一些字句,来慢慢提升自己的过程。 阅读艺术包括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加上训练有素的分析、反省思考能力。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
基础阅读第一个阶段——阅读准备阶段——要有学前教育或幼稚园的学习经验。第二阶段——认字——要有一年级学生的典型学习经验。第三个阶段——字汇的增长以及对课文运用。第四个阶段——学生已经从小学或初中毕业,具备八年级、九年级或十年级的读写能力。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一个阅读者的自我修养
每天会有大量网络上、杂志上的信息向我们扑面而来,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了华丽包装与精心挑选。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无需任何思考,就可以很容易整理出“自己”的思绪。我们也乐于将这些被包装的信息装进自己的脑海,随时引用,好像那就是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一样心安理得。
你阅读追求的目的——为了消遣娱乐、为了获得资讯或为了增进理解力——决定着我们的阅读方式。而阅读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在阅读上花了多少努力与技巧。
读一本书时,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想要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在书上做笔记,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其作用: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第二,阅读是主动的,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依次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 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回答此问题的前提是,你已经了解正本书在说什么,并回答完前两个问题。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阅读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通常很短),抓住一本书的重点。
阅读的速度: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检视阅读第一阶段——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为了解书的架构做准备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先看序。要很快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思考这本书该归类为哪种特定的类型,和你已知的这种类型的书又有哪些。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大致来说,许多作者会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放在宣传文案里。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一无可取之处,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 就算最后有后记, 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作者有时候会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眼睛“逗留”现象:年轻或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那五六个地方,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因此,他们在读这一行字的时候, 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最多两三个字的组合。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到原点——倒退到他们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矫正眼睛逗留于一点:你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检视阅读第二个阶段——粗浅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为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阶段做准备。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从头到尾先读一遍。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并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将全书读完。 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去查询或思考,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困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解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全盘,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整理大纲内容——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 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规则一:越早知道书的种类越好,最好在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此规则适用于所有的书籍,尤其是论说性的书。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规则二:你必须能用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是在说什么(顺便也可以揣测下作者想要干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内容看清,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书的整体性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你不必非要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构架,你要自己拟定大纲。有一套通用的公式,将内容大纲排列如下:(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书的复杂性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规则四:如果你能知道每个人都会问的一些问题,你就懂得如何找出作者的问题。这个可以列出简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上这些都是理论性的问题。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以上这些都是实用的问题。这些问题还不够详尽,但是不论阅读理论性还是实用性的书,这些都是经常会出现的典型问题。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答案,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沟通:是一个人努力想要跟别人(也可能是动物或机器)分享他的知识、判断与情绪。只有当双方达成共识,譬如彼此对一些咨询或知识都有分享,沟通才算成功。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规则五:抓住重要单字,找出其共通的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这个规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部分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1.如何更积极的找出关键字:作者开诚布公地强调某些特定的字,如加括号、斜体字等记号等以记号提醒读者;某些知识领域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用语,在一本这种主题的书中找出重要的单字,相比之下就很容易。2.确认单字使用时最精确的意思:先判断这个字是有一个还是多重意义。如果有多重意义,要看这些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后,要注意这些字在某个地方出现时,使用的是其中哪一种意义。看看上下文是否有任何线索,可以让你明白变换意义的理由。最后这一步,能让你跟得上字义的变化,也就是跟作者在使用这些字眼时一样变化自如。——处理单字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规则六:1.将一本书最重要的句子圈起来。2.找出每个句子包含的主旨。诠释组成句子的每一个字,尤其是关键字,你就会发现主旨。主旨是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种声明。那是作者在表达他对某件事的判断。他断言某件他认为是真的事,或否定某件他判断是假的事。他坚持这个或那个是事实。主旨是一种知识或观点的声明,而不是意图的声明。3.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如果要求你针对作者所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会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理想上,你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另一个测验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处理句子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1.此规则有一个公式: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2.此规则与各种论述有关。一种说法总是受到许多理由、许多方法的支持。有时候我们可以强力主张真实,,有时候则顶多谈谈某件事的可能。但不论哪种论点都要包含一些用某种方式表达的陈述。“因为”那样,所以会说这样。“因为”这两个字就代表了一个理由。表达论述时,会使用一些字眼把相关的陈述联系起来,像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会那样。或“因为”如此,“所以”那样。或“根据”这个论述,那就会如此这般。3.论述一般有两种开始方法:一种是作者和读者都同意的假设;一种是不论作者或读者都无法否认的的自明之理。——处理一堆句子的组合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规则八:找出作者在书中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这在第四个规则中已经谈过了)。现在,你已经跟作者有了共识,抓到他的主旨与论述了,你就该检视一下你收集到的是什么资料,并提出一些更进一步的问题来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哪些解决了?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否又提出了新问题?无论是新问题或旧问题,哪些是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解决的?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共通的词义:当某个时间,作者与读者同时在使用同一个单字,并采取唯一相同的意义时,在那种毫无模糊地带的状态中,他们就是找出共通的词义了。
论述的两种方式:归纳法——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演绎法——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评论一本书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批评式阅读的准则):九,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十,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十一,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十二,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十三,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十四,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十五,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规则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上述三种意见代表了所有的评论立场。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如果你知道或怀疑自己是错的,就没有必要去赢得那场争辩。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读者都要为自己不同的观点找出理论基础。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规则十二: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要支持你的论点,你就要能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他拥有这些知识会如何让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如果一个人设定了很完整的前提,结论却问题百出,那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他的知识有错误。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规则十三: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这样的错误可能来自缺乏知识,但也可能远不止于此。不论是哪一种,他的论点就是与事实相反。作者所说的事实或可能的事实,其实都是错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作者是在主张他自己其实并没有拥有的知识,当然,除非这样的缺点影响到作者的结论,否则并没必要指出来。要作这个评论,你必须要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规则十四:说一位作者是不合逻辑的,就是说他的推论荒谬。一般来说,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也就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要批评这两种问题,读者一定要能例举精确的证据,而那是作者的论点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力量。只要当主要的结论受到这些荒谬推论的影响时,这个缺点才要特别地提出来。一本书中比较无关的部分如果缺乏信服力,也还说得过去。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规则十五: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或是他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但这还不够去说一本书是不完整的。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评论一本书。人是有限的,他们所做的任何工作也都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因此,作这样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读者能精确地指出书中的问题点——不论是来自他自己的努力求知,或是靠其他的书帮忙——才能作这样的批评。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也可称其为比较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 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主题阅读的步骤。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准备阶段——先检阅书目上所有的书,在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先检视一遍——可以在做分析阅读时一并进行。 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在你已经确定哪些书是相关的之后,把这些书整体检视阅读一遍。你的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你选择的书不太可能全本都与你的主题或问题相关。就算是如此,也一定是少数,你应该很快地把这本书读完。记住,第一步的检视阅读是要集中焦点在你要进一步做主题阅读的主题上。因此,在确认哪些是相关的书籍的同时,还要确认哪些是相关的章节。除非你的技巧已经很熟练,而且对你要研究的主题已经很清楚了,否则你最好是将两部分分开来做。在主题阅读中,能够把你所阅读的第一批书,与你后来针对这个主题阅读的许多本书的差别区分出来,是很重要的事。对后来的这些书来说,你可能对自己的主题已经有了很清楚的概念,这时就可以把两种检视阅读合并在一起。 但是在一开始时,却要明显地区分出来,否则你在找相关章节时会犯下严重的错误,到后来要更正这些错误时又要花上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总之,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在这个阶段的过程中,这并不重要。作者可能是在无意之间帮你解决了问题。我们已经说过,在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当然,分析阅读也需要主动的阅读方式。但是你在分析阅读一本书时,你就像是把书当作主人,供他使唤。而你在做主题阅读时,却一定要做书的主人。因此,在与作者达成共识这一点上,这个阶段有不同的做法。 主题阅读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在诠释阅读中(分析阅读的第二步骤),第一个规则是要你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要能找出关键字,发现他是如何使用这些字的。但是现在你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作者,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使用同样的字眼,或相同的共识。在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在主题阅读中,这可能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真正的困难在于要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而不是使用他的语言。这跟我们一般的阅读习惯都不相同。我们也指出过很多次,我们假设:我们想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的作者,是比我们优秀的人。尤其如果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时,就更可能如此。无论我们在了解他的过程中花了多少力气,我们都会倾向于接受他的词义与他安排的主题结构。但在主题阅读中,如果我们接受任何一位作者所提出来的词汇,我们很快就会迷失 。我们可能会了解他的书,却无法了解别人的书。我们也很难找到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资料。我们不只要能够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还得愿意面对可能没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事实。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词汇刚好与任何一位书目上的作者相同时,只是一种巧合。事实上,这样的巧合还蛮麻烦的。因为如果我们使用了某一位作者的一个或一组词义,我们就可能继续引用他书中其他的词义,而这只会带给我们麻烦,没有其他的帮助。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并不是将一种语言翻成另一种语言,像法语翻成英语,但是我们要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无论他们所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语言,或是不是关心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否创造了理想的词汇供我们使用。这就是说,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们要建立一组词汇, 首先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其次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这一点认识会带我们进入第三个步骤。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主题工具书对研究型的读者很有帮助,而且对初学者更有助益。主题工具书能从三方面帮助刚开始做研究的人:启动阅读,建议阅读,指导阅读。在启动阅读方面,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传统经典作品时,克服最初的困难。这些作品都有点吸引力,我们都很想读这些书,但往往做不到。我们听到很多建议,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这样的书,而且有不同的阅读进度,从简单的作品开始读,再进展到困难的作品。但是所有这类阅读计划都是要读完整本书,或是至少要读完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就一般的经验来说,这样的解决方案很少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类经典巨著,使用主题阅读再加上主题工具书的帮助,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主题工具书可以帮读者就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启动他对一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在这些主题上,先阅读来自大量不同作者的一些比较短的章节。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完这些经典著作之前,先读进去。使用主题阅读来阅读经典名著,再加上主题工具书的帮助,还能提供我们许多建议。读者一开始阅读是对某个主题特别感兴趣,但是会逐渐激发出对其他主题的兴趣。而一旦你开始研究某位作者,就很难不去探索他的上下文。就在你明白过来之前,这本书你已经读了一大半了。最后,主题阅读加上主题工具书,还能从三种不同的方向指导关系。事实上,这是这个层次的阅读最有利的地方。
第一,读者阅读的章节所涉及的主题,能够给他一个诠释这些章节的方向。但这并不是告诉他这些章节是什么意思,因为一个章节可能从好几个或许多个方向与主题相关。而读者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章节与主题真正相关的地方在哪里。要学习这一-点,需要拥有很重要的阅读技巧。
第二,针对同一个主题,从许多不同的作者与书籍中收集出来的章节,能帮助读者强化对各个章节的诠释能力。有时候我们从同一本书中依照顺序来阅读的章节,以及挑出来比对阅读的章节,相互对照之下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其中的含意。有时候从不同书中摘出来的章节是互相冲突的,但是当你读到彼此冲突的论点时,就会更明白其中的意义了。有时候从一个作者的书中摘出来的章节,由另一个作者的书的某个章节作补充或评论,实际上可以帮助读者对第二位作者有更多的了解。
第三,如果主题阅读运用在许多不同的主题上,当你发现同一个章节被主题工具书引述在许多不同主题之下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指导阅读的效果。随着读者针对不同的主题要对这些章节进行多少不同的诠释,他会发现这些章节含有丰富的意义。这种多重诠释的技巧,不只是阅读技巧中的基本练习,同时也会训练我们的头脑面对任何含义丰富的章节时,能习惯性地作出适当的调整。
主题阅读的步骤三:厘清问题。诠释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关键句子。然后从中逐步了解作者的主旨。主旨是由词义组成的,在主题阅读中,当然我们也要做同样的工作。但是因为这时是由我们自己来建立词汇,因此,我们也得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也是很困难的工作,这些问题必须要以某种形式,某种秩序来说明,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要是大多数作者都能回答的问题。难就难在我们认为是问题的地方,作者也许并不认为是问题。他们对我们认定的主题可能有相当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必须接受作者可能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必须要将他视为是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或是尚未作出决定。但是就算他并没有很清楚地讨论这个问题,有时我们也可以在他书中找到间接的回答。我们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他考虑到这个问题的话,那就会如何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在这里需要一点自我约束。 我们不能把思想强加在作者脑海中,也不能把话语放进他们口中。但是我们真的能靠其中任何一位作者来解释这个问题,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问题要解决。 我们说过要把问题照秩序排列出来,好帮助我们在研究时使用。当然,这个秩序是跟主题有关的,不过还是有一般的方向可循。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如果一位作者说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或这种概念有一种特质,那么对于他的书我们就要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的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我们不该期望所有的作者都用同一种方法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果他们这么做了,我们就又没有问题要解决了。那个问题会被一致的意见解决了。正因为每个作者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要再面对主题阅读的下一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论赞成或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这是介于用这种方法回答问题的作者,和用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反的)方法来回答问题的作者之间的议题。如果检验过后,所有的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两面的意见,那么这个问题算是简单的问题。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但是这样的现象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经常发生。通常,答案之不同固然来自于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但也有很多情况是来自于对问题本身的认知不同。所以在做主题阅读的读者,要尽可能地确保议题是大家所共同参与的。有时候这会迫使他在列出问题的时候,小心不采取任何一位作者明白采用的方法。我们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议题,不过通常都可以分门别类。譬如像考虑到某种概念的特质的问题,就会出现一堆相关的议题。许多议题绕着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问题打转,就会形成这个主题的争议。这样的争议可能很复杂,这时主题阅读的读者就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尽管没有任何作者做这件事。厘清争议,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之后,我们便要进入主题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前面四个步骤与分析阅读的前两组规则是互相辉映的。这些规则应用在任何一本书中,都会要我们回答一个问题:这本书在说些什么?是如何说明的?在主题阅读中,对于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讨论,我们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在只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中,剩下还有两个问题要回答:这是真实的吗?这与我何干?而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对于讨论也要准备回答同样的问题。让我们假设起头的那个阅读问题并不单纯,是个几世纪以来与许多思考者纷争不已的长久问题,许多人家不同意,并且会继续不同意的问题。在这个假设中,我们要认知的是,身为主题阅读的读者,我们的责任不只是要自己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仔细整理出来,以便易于说明主题的本身与讨论的内容。有关这类问题的真理并不容易发现。如果我们期望真理就存在某一组问题的答案之中,那可能太轻率了。就算能找到答案,也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答案的冲突中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且有支持自己的确切理由。因此,就可以发现的真理而言,就我们可以找到的问题答案而言,与其说是立足于任何一组主旨或主张上,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的本身。因此,为了要让我们的头脑接受这样的真相——也让别人接受——我们要多做一点工作,不只是问问题与回答问题而已。 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我们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只有当我们做到这一切时,我们才能号称针对我们问题的讨论作了分析,也才能号称真正了解了问题。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可能超过这些。对一个问题完整地分析过后,将来其他人对同一个问题要作研究时,我们的分析讨论就会提供他一个很好的研究基础。那会清除一些障碍,理出一条路,让一个原创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如果没有这个分析的工作,就没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个问题的各个层面就无法显现出来。 我们要说的是我们在追求理解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多贡献一种不同的形式。而这样的形式必须是绝对客观又公正的。主题阅读所追求的这种特质,可以用这句话来作总结:“辩证的客观”。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当然,这是个严格的理想,一般人是没法做到的。而绝对的客观也不是人类所能做到的事。虽然我们说保持中立要比面面俱到容易一些,但还是没那么容易。主题阅读的读者必须抗拒一些诱惑,厘清自己的思绪。对于某些冲突性的观点避免作出明白的真伪判断,并不能保证就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偏见可能会以各种微妙的方式进入你的脑海中——可能是总结论述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强调与忽略的比重,可能是某个问题的语气或评论的色彩,甚至可能因为对某些关键问题的不同答案的排列顺序。要避免这样的危险,谨慎的主题阅读的读者可以采取一个明显的手段,尽量多加利用。那就是他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再阅读相关的章节,并且,当他要让更多的人能应用他的研究结果时,他必须照原作者的原文来引用他的观点或论述。虽然看起来有点矛盾,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前面所说的,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先建立一套中立的词汇。这样的中立语言还是必要的,而且在总结一个作者的论述时,一定要用这套中立的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语言。但是伴随着总结,一定要有仔细引用的作者原文,以免对文意有所扭曲,这样阅读者才能自己判断你对作者所作的诠释是否正确。 引自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注:此笔记内容均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摘抄,为阅读与美观起见,没有全部标记为原文。
举个栗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阅读的艺术与层次
-
阅读不同类型书的方法
阅读实用型文学 实用型书籍的定义:任何书里包含了规则——原理、准则、或任何一种一般的指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