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老子的传闻
- 章节名:第一章 关于老子的传闻
第1节
1.
关于老子的版本流变,其实有很多内容需要梳理。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及到了很多个方面,老子这个人,《老子》这本书的几个版本,以及黄老学派之类的。也许作者提及到了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但我觉得还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个整合,从而梳理出《老子》这本书的一个大致历史。
首先从起点出发,老子这个人生于何时,他写作的《老子》版本大致包含哪些内容(或者不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然后是一些重要且明显的修改或者增删。由哪些人改动的,改动对文本有什么影响。
最后是版本的定型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实际的研究能搞清楚的问题可能很有限。具体到本书而言,作者提到老子的几个重要版本,什么通行本,帛本……但作者没有提及,这些版本大致定型于何时,距离原始的《老子》又有多远。可能对老子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存在问题,但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还是有点混乱。
2.
关于《老子》的思想,作者提及到《庄子》中的一篇寓言,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书本只是古代圣人留下的糟粕。
对于这个思想,我是不太理解的。书本上的文字也许难以完全传达古代圣人的思想,但何以就一定是糟粕呢?
语言就像一个路标(隐约记得海德格尔也有一本叫《路标》的书),上面一个箭头显示,离某地30公里。是的,诚如轮扁所言,某些精髓语言难以精确传达出来,前方30公里,可能前面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拐弯,两公里的地方有一条河,语言无法精确传达每一个细节,但是它指示了大致方向,怎么也说不上是糟粕吧。如果没有这个路标,那就更找不着北了。
语言的可达性或许较差,但究竟还是有用的,圣人留下语言,也是因为它有用。如果说出来的话都是糟粕,那么又何必说了。那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很奇怪。
当然,以上所说的是第一种情况,即语言或许不能抵达全部的事实,但至少是对理解有辅助意义的。老庄似乎还指向另一种情况,说出来反而有害。
首先这似乎并不是普遍的,而是在某些特殊前提之下,而这些前提是什么 似乎也是一个有待限定的问题。
3.
熊逸提出庄子的逻辑并不严密,其实也很奇怪,庄子是写寓言的,并非写学术论文,寓言的逻辑不严密,并不表明庄子本人的逻辑很差(虽然我也认为庄子的逻辑可能不那么严密)
当然他提了几个问题,来使这个寓言能更逻辑的被讨论,还是挺好的。但是,他提出的所谓逻辑漏洞似乎并不足以对庄子的观点构成挑战。
4.
他说的自动化车间倒很有意思。我感到一种矛盾,自动化车间真的是按照轮扁的精髓运作的吗?或者可以转换成,现代科学真的抵达了“道”吗?
首先我始终觉得轮扁的手工操作与现代化车间的机械操作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又说不出本质的区别,毕竟两者似乎完成了同样的工作。
即使不管这个,熊逸的举例也并没有真正深入到老庄语言问题的核心。
老庄们似乎认为,语言不仅不能抵达道,反而会产生对道的误解。(似乎有点佛家的味道)
而凭我印象流的理解,语言可以对抵达道有一定的帮助,但这种帮助是有限的。
而熊逸举例的自动化车间则指向另一种理解(未必是熊逸本人未必赞同),通过科学的语言,可以抵达道。
k星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关于老子的传闻
-
第一章 三个老子形象
第一章依据《史记》中的记叙,分别讨论了老子生平的三个版本。三个版本的老子形象,可以说既...
-
第二章第1小节
1. 关于老子的形象,熊逸是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叙,而关于道家学术史,则依据《庄子天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