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文本
阿隽隽 (心远地自偏)
读过 沈从文(文学精读)/且读
- 章节名:边城文本
<原文开始> 引文1: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引文2:于是在水势较缓处,税关趸船前面,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舨,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便急急地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引文3:但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自己既在粮子里混过日子(9),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这人虽然脚上有点小毛病,还能泅水;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 </原文结束> ———不管是过渡人与渡公的淳朴,还是助人为乐、救人救物的仗义之人,还是顺顺的无私洒脱,都是特别理想化的,边城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这里的人都无限的好~果然小时候未历世间沧桑,所以看沈从文的书,不懂得这样一个暂时的精神避难所是有多美好,好像童心看童话都觉得理所应当,现在大了再重看,才觉出好来。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