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魏晋南北朝
- 章节名:(上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魏晋南北朝
《中华文化史》(上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魏晋南北朝
一/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P325起
Sum:春秋战国时期-氏族宗法制彻底崩解-区域文化格局(1、地理差别-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2、邦国林立-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3、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4、上古时代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
1、齐鲁文化
(1)春秋时期,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地区称齐(稷下学宫),以南称鲁。
(2)春秋时代的齐鲁之地是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周建立,天下争乱,各诸侯国“礼崩乐坏”,唯在鲁,周礼的保存还相当完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周礼所代表的华夏正统文化在鲁国得到完善的保存和发展。
(3)鲁文化:质朴务实,尊重传统,重礼崇义;齐文化:华丽活泼、开放创新,重商之风。
2、楚文化
(1)分布范围大致在今两湖及河南、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
(2)楚文化的渊源可上溯到上古传说时代的祝融、三苗。从文化形态学分析,具有中原华夏文化与南部蛮夷文化杂交的鲜明特征。“楚文化的主源可推到祝融(商末周初的祝融部落),楚文化的干流是华夏文化,楚文化的支流是蛮夷文化,三者交汇合流,就成为楚文化了“。
(3)楚地是道家的发祥地(老子)。老子之学后分为两支:庄子哲学+稷下精气说(中正、精气、正气,eg屈原忧国忧民的热烈情怀和疾恶如仇的刚烈品格)。
(4)瑰丽神奇的文学:庄子散文和屈原的诗歌;巧夺天工的工艺:青铜冶铸(青铜编钟,乐理知识和精湛的青铜工艺)、丝织和髹漆;日神的后裔、火神的嫡嗣,民族意识、尚武精神,爱国、忠君、念祖,对神、鬼的奉祀虔诚至极。
3、吴越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理范围为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春秋晚期,吴国建都姑苏(今江苏苏州),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2)远古吴文化:北阴阳营石器文化、湖熟青铜文化;远古越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
(3)水稻、釉陶、家蚕(丝绸)、冶铸铜钺(青铜戈剑铸造术,eg越王勾践剑)、断发纹身、语言文字
4、巴蜀文化
(1)巴蜀以今四川为中心,包括陕南、鄂西及云贵的部分地区。川东一带的部落以巴为盟主;川西一带的部落以蜀为盟主。
(2)巴蜀地区特产丝织品称为“锦“,该”锦“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锦“,表面光滑、质地厚实,实际为一种锻。秦灭巴蜀后,于成都彝里桥南立锦官,专管城内的锦织业,而”锦官城“也成为成都的别称。
5、秦文化
(1)秦人的祖先原是流动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游牧部落,秦人统一全国以前,活动区域在今陕西关中、汉中为中心,东起函谷关,西达陇中,南至秦岭,北抵贺兰山的广阔地带。
(2)从精神文化方面看,秦文化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他们不屑于仁义礼乐的哲学论证,更无心于超越时空、驰骋古今的玄想,对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也远远不如东方各国那样严格“。
6、三晋文化
(1)三晋(韩赵魏)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区。晋国为周族所建,周人以农耕著称于上古。晋文公长期称霸,是以其富庶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
(2)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地-各国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的焦点始终纠结于此,在列国间纵横捭阖、左右倾侧的“游说权谋之徒“即纵横家应运而生。同时,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法家思想构成三晋文化思想的主体。
(3)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观为指导,从服装制式、作战方式的改革入手,极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P394
魏晋南北朝
史家:社会苦痛、政治混乱的悲剧时代
文化史家:“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2)在文化的多元发展中,思维空前活跃,人们从不同角度取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将中华文化在”人不断解放自身“的文化生长轨道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动乱时世(三国-西晋-北方*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东晋、宋、齐、梁、陈等*)
(1)世家大族的庄园经济蓬勃发展+九品中正制=提升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地位
(2)政治、经济、精神价值一元化的破碎-社会心理的“山岳崩溃“-朝不虑夕的怨、愁、叹。
2、分化中的生长
(1)儒的裂变:经学式微+名教(礼教)危机+玄风蔚然(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玄虚之学成为文士们自我解脱的紧要路径—把《易》、《老》、《庄》结合起来阐发玄理—思辨时代P403专注辨析名理以清新俊逸的论证的论证来反对沉滞繁琐的注释以怀疑论来否定阴阳灾异之说和谶纬迷信以注重义理分析和抽象思辨抛弃支离破碎章句之学+审美性品藻P405审美对象从外在的纷繁现象转向内在本体:贬拒、超越外在形相摆脱道德实践性和政治实用性从人的本体精神去把握人格美德真谛+山水玄趣P406通过山水摹写的有限而达到与“道”融合贯通的无限+追求理想人格P409徜徉山水寄情丘林琴诗自乐追求一种“不与时务经怀”的“萧条高寄”的生活-追求无为(非道家的无为,是真无为)非魏晋人本性所使然,而只是他们在理想无法改造、征服苦难现实面前所采取的一种维护自我精神维护人格理想的方式)
(2)仙道丕显(道教):思想渊源的本土性(来源是多元的,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广泛吸收了从老子、庄子、邹衍、《吕氏春秋》到《淮南子》,以及星相家、医方家、谶纬家等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思维成果);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热衷于“人死后如何”,道教追求“人如何不死”;神仙世界的本土性(中黄太一、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玉皇、玄女、西王母、关圣帝君关羽、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敬德…)
(3)佛光流照:东汉明帝-白马寺;菩萨、佛,如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佛、阿弥陀佛等;现实危难与苦痛-大慈大悲(以菩萨为标杆)+“轮回”说>非难道教长生不死的悖论>battle;伦理纲常+夷夏之辨>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鲜卑族)、北周武帝(鲜卑族)、唐武宗
(4)多元激荡P426**:佛教、儒教、道教(儒释道三教);儒学、佛学、道家学说、玄学。
儒学和玄学的冲突较大;玄学和佛学一拍即合(哲理意趣极为接近;“解脱”学说;思辨方式上重视直觉体验;单薄无为皈依自然;擅长辩难);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
3、胡汉文化的碰撞P429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先后进入内地纷纷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有着近乎一致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质,进而形成“胡”文化共同体,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的“汉”文化发生持久而激烈的文化冲突。
(1)文化类型冲突:文化学上的“社会距离”(美国文化学家罗杰·皮尔逊:当两个不同的亚文化群,甚至两个不同社会的成员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时,习惯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个距离并非空间测量法,而是指个人或集团之间的隔离感,它产生于文化的不相容性。《文化与社会》,载《当代国外文化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版。)
(2)无法抗拒的化合P432
Q:胡文化“汉化“的两个途径:
1)胡人统治者采用汉族封建统治的组织形式并推广儒学,从而以强力推进胡文化发生质的变化—不是以胡族经济文化发展为动力的文化迁演而是在汉文化生态环境的强大规范下以政治需要为动力的文化转型
2)入迁内地的胡人潜移默化地受到汉文化观念意识的影响
**儒生士大夫、“用夏变夷“P434:大批北方汉族儒生或为在中原大乱的困境中寻求庇护,或为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或迫于统治阶级的强力压迫,纷纷出仕胡族政权;“用夏变夷“意蕴在于以先进的诸夏文化去影响、改造中原以外文化落后的“蛮”、“夷”部落,该观念成为了儒士跨越种族畛域为入主中原的胡人政权效忠的思想武器===以胡族上层为中介,倡导儒学,建设汉式统治结构的政权组织以及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制度。
4、文化的自觉P437**(挣脱了一尊儒学与一统帝国文化统制的魏晋六朝士子转换思维角度,从群体转向个体,从共性转向个性)
(1)文学的自我发现:①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强调顽强执著表现个体灵魂式文学的重要功能,这种观念推动文学挣脱儒家政治伦理教条的桎梏,向“人学”彼岸推进===鲁迅:“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②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学史宇宙之道德显现与文饰之言的表象。鲁迅将《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以为他们“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2)史和经的分途
(3)科技的非实用趋向
I'mQJ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下册)1 第六章+第七章:隋唐+两宋
- 
            (上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魏晋南北朝
- 
            (下册)2 第六章+第七章:隋唐+两宋(下册)2 第六章+第七章:隋唐+两宋 454、455 由科举制、均田制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隐蔽...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