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 第四章 实在的本性
- 章节名:第四章 实在的本性
- 页码:第182页
形而上学,是在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世界观),也就是要搞清楚两个前后相接续的问题,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本体论),以及,这个构成世界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宇宙论)。这里提出了两个假设,1,所有其他东西都是由这个本质产生的,即统一,2,这个本质的东西不能被创造和被毁灭,也不会变化,即永恒。关于这两点假设,我是有疑问的。关于假设一,因为西方主流哲学比较认同,本质必须是唯一的(一元论),其实,一元论和假设之间,不过是同义替代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本质只能有一个,难道仅仅是因为简洁的审美吗?我也认同,作者说的,如果认为是多元的,就应当说明多元之间是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比如马克思和黑格尔,认为多元之间是冲突和敌对,也有统一。但也有说多元是相互没有关系的,比如布莱尼兹的单子理论,每个单子在感知到的只是其他单子的镜像。(布莱尼兹有一个论证比较有趣,“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者一堆单纯的东西”,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但他还要论证,复合是无限的,拆分才有可能是无限的,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1,复合是无限的吗?至少就目前看来,不是什么东西合在一起都能产生新东西,2,个体心灵(单子)是不是拆无可拆的东西?比如,人的这套意识和情感,如果能被创造出来,比如人造人,那就意味着单子仍然可拆,那就不是本质)。关于假设二,我觉得也是设置得莫名其妙,这个假设直接回答了宇宙论的问题,构成世界的实在无所谓产生,因为他不能被创造。这不是逻辑错误吗?当然,我在这本书里面,也没有看到关于为什么本质不能被毁灭的论述。只有变化被拿出来讨论了,然后赫拉克利特和 爱因斯坦都被理解成没有支持变化,反而是支持不变。赫拉克利特的论证目前看来比较弱,因为他用了类比论证。爱因斯坦相信有自然律,自然律是保持同一的。当然也提到了,现在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定律也并非总是不变。但本书并没有再展开。看来作者还是更倾向于维护这个假设。但其实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好论证的,如果存在实在,那我们必然没有看到过实在毁灭,不然这世间的一切还会存在吗?如此,虽然不能证明实在不会毁灭,但至少能证明,说实在会毁灭,也是毫无根据的。作为假设,难道就是类似这些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东西?
在讨论完假设之后,才进入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论和非物质论在这里分野。古希腊的以唯物为主流,而在对物质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后,主流转向了唯心论,现在,关于人的意志、情感、心理的研究都在开展,如果未来对心灵的理解也推翻了现在的一些主流解释,怕是不知道会转向哪里。唯物论的历史比较清晰,就是一分再分的粒子,还有赫拉克利特及后来一些科学家的力和能量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当中,现象和实在之间的区分仍然保留了下来,个人因为非常巧妙的论述,甚至“着眼于细节就会看不到完整”也有些中国哲学的味道。实在到底是某种区别于日常的东西,还是就在日常之中,也是主要的冲突)也算作唯物的。非物质论里面除了唯心论,还有数、理式等,另有一些将心灵考虑在内,但不作为唯一的三个典型,笛卡尔的问题在于无法解释身体和心灵两个实在的相互作用,斯宾诺莎的实在是上帝,上帝和上帝的宇宙是一回事,所有的人都不是个体,自由选择只是幻觉。布莱尼兹的上帝也是实在,但单子也是实在,单子是超单子创造的。剩下的就是唯心论者,这部分的代表人物有贝克莱、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基于经验。我们之所以像现在这样使用语言、认识事物,是我们的心灵规定的。心灵为自然立法。康德“对知识做出限定,从而为信仰留出地盘”,信念,使得他认为知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生活的实际事物和宗教是知识无法解释的,知识的规则在这里并不适用。我的想法是,理性只是一种规则,一套玩法,科学家在运用这套玩法玩赢过,也玩输过,即使赢也不会一直赢,就像亚里士多德用这套规则得出了地心说的理论,后来又被哥白尼伽利略用同样的规则得出另一套理论而推翻,理性并不完美。既然只是一套规则,那一定存在另一套不同于理性的规则,这套规则也不一定完美。理性不能用于思考上帝。这让我想起了中医,一套不再理性规则中的产物,而大家却总试图用理性的规则来理解他,因为中医经不起论证。但论证本身只是理性的东西。但据这本书的作者介绍,康德并没有把理性等同于知识,对于康德分开的两个世界,自然和知识的世界、行动、道德和信念的世界(上一个分开两个世界的是柏拉图,生成的世界和存在的世界),都是理性的,及都是按照必然律来运作(一个自然律,一个道德律?)。而我认为,我跟康德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对理性的定义不同,我把理性,基本等同于逻辑,等同于论证,而康德把理性等同于按照心灵的规律。我认为与理性相对的是感性,感性也是按照心灵规律的,所谓共鸣,就意味这超过一个人可以理解到,感性不是偶然,也存在某种规律。叔本华认为存在着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力量,他因为是意志。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感性,有人感觉到了这种力量。黑格尔把康德的理论加入动态化,心灵或者精神是逐渐展开的,而展开的载体是人和历史,这种形而上学又叫目的论,心灵这种实在,也是在发展的,这种发展有一个目标。这种思想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呼应,“思想思考自身”,为思想自身设立了目标,作者形容为”既是一种关于自然目的的理论,有时一种关于自然中的目的的理论“。爱因斯坦也因为宇宙有最终的目的。我认为,宇宙有没有目的,和人有没有目的,不应该搅到一起谈论。人没有将宇宙的目的作为自己目的的束缚。
这部分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哲学家不全是科学家,但往往是科学家走到最后,研究起哲学的问题,无论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有旺盛的好奇心。科学家起步于现实世界,刚开始和普通人没有不同,都相信经验,在这个层面上,大家都相信物质世界,当普通人面对物质世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大家倾向于相信宗教,科学家也是如此,为了自己不分裂,科学家和普通人达成了一次,都希望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
不经验的就不存在,这是对整个人类而言,但对于个人不经验的,未必就不存在了。理式是这样一种东西,就是把整个人类的经验凝结到一起,提炼一个共有的东西,这个东西给没有经验的个人以指导。让人获得超越自身生命长度可能获得的知识,分享到其他人类的智慧,获得别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这些东西之所以可以共享,是基于一个共识,就是理性,我们之所以可以信任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信任别人,是因为理性是共同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动摇,也就不存在共享了。
追求永恒和统一是西方思想史的主流。他们的其他想法和行动也以此为基础。那么,追求和而不同,认可变化,是不是东方思想的主流?如果有这样根本的不同,东西方思想的相互理解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选择马克思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得不说,马克思毕竟还算是比较非主流的,跟中国传统融合起来,难度会低一些?
土豆小王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63页 第二章 生活的意义
1.生活是什么?先列出几个可能: a生活是享乐。人有很多欲望,实现了就会感到快乐,如果人生...
-
第137页 第三章 上帝
我不信仰的上帝,是以任何人或动物的形态,代表了至善,全知全能、关心人类福祉的存在。这是...
-
第182页 第四章 实在的本性
-
第189页 第五章 真理的追寻
为什么叫大问题,真的是一些人人自以为都能懂、人人都天天挂在嘴边,但其实都不太懂的问题。...
-
第237页 第六章 自我
大问题每一章的撰写思路都差不多,从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最惯常的想法切入。但巧合的是,人们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