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会议的人事议题和曾中生之死
- 章节名:沙窝会议的人事议题和曾中生之死
部队在沙窝开会。
当时的中央,张闻天、凯丰、博古坚决反对张国焘。毛泽东处于主次矛盾分析法的逻辑工具,并不愿意将矛盾放大、对立。他第一时间只谈军事失误,对于其他问题则做出让步,将路线和政治原则问题放在了次要位置,保护了中央的联合。将组织的生死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承认了一个不正确的政治路线为正确,这对于当时身处危机的部队来说十分必要。遵义会议真正的精神价值,就在于毛泽东在危急时刻的这种政治让步。
张国焘认为几个红色苏区建立后达到了第一个中国革命的高潮,但长征是一次低潮期,处于上一次革命高潮期和下一次革命高潮期的中间。为达到下一个革命高潮的目的,长征期间的政治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说,张国焘在沙窝会议上的政治澄清行为其观点并不全错,但于当时的紧迫局势耽搁时间,为自己的政治地位争论是非拉上部队耽搁行动却又是那么的自私而不合时宜。
在政治议题讨论后,沙窝会议进入人事议题。
1)政治局提议补选三个中央委员,分别是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补选三个中央候补委员,分别是何畏、李先念、傅钟。另外中央政治局补选陈昌浩,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补选周纯全。但张国焘提出四方面军应该有九人进政治局,而这样的话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在政治局就占多数席位了。毛泽东委婉的表示反对。最后,会议对方案作出调整,周纯全也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2)毛泽东提议,恢复红一方面军的司令部,由周恩来负责。大家一致通过。会议又对红军的指挥机构作出了调整。其中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与王稼祥、周恩来并列,主席是朱德。张国焘为红军总司令部总政委,总司令是朱德。总政治部主任是陈昌浩,副主任是周纯全和杨尚昆。红军前敌总指挥是徐向前,政委是陈昌浩(兼政治部主任,副主任是傅钟)。此时的红一方面军司令员为周恩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是陈昌浩。
可以看出这次人事变动导致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在指挥机构里已经占明显优势了。这是中共中央为了团结对张国焘做出的最大让步。
会后决定红军实行统一指挥,各部队电报密码全被总参收缴,只能与红军总司令部和前敌总指挥部联系。各部队无法互通消息。
会议一结束,徐向前就要求张国焘按决议下令部队出发,因为毛尔盖已经没有吃的了,很多战士已经饿的浮肿。张国焘总算答应。红军按照夏兆战役计划做出具体调整,1935年8月13日起部队分成左路军和右路军路,分别向班佑巴西和阿坝地区开进。
就在这时,曾中生死了。
前文说过,曾中生是红四方面军的游击战专家,他的军事思想与毛泽东不谋而合。在鄂豫皖苏区享有崇高地位。张国焘进入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肃反时杀掉了大量支持曾中生的干部,就是为了搞倒曾中生,他被软禁后一直在红四方面军中被专门看守。懋功会师后曾说“这一下我可死不了了”。这句话被张国焘得知了。曾中生直接向张国焘要求释放并许可他对中央作出汇报,中央得知曾中生被非法监禁后指名要见,但张国焘强行扣押。
在夏洮战役计划得到实施后张国焘统领的左路军混编了红一方面军的力量,刘伯承也进入指挥系统参与领导,面对不能像以往一样只手遮天的现实,曾中生被神秘的失踪了,红四方面军里没人承认对此事负责,尸首也一直没人能找到。
臭宝镗研工业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松潘战役前后与芦花会议
懋功会师后,红一方面军的一少部分人从不正确的动机出发歪曲的把红一方面军和遵义会议的情况...
-
在毛尔盖筹粮与沙窝会议的政治议题
在前方和后卫作战期间,红军大部分处于休息状态。童小鹏日记统计,7月行军9日,休息22日。这...
-
沙窝会议的人事议题和曾中生之死
-
第二次毛尔盖决议与过草地和包座战役
中央一度认为曾中生还活着。后来到了1936年2月,林育英以共产国际的身份致电张国焘要他务必保...
-
关于北上南下路线的再次对立与大分裂
巴西、班佑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区,人口不多但农产多,有粮有肉。饥饿的右路军在包座战斗后占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