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页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 章节名: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 页码:第744页
原因。
一、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自殷商起,各朝文化都起自黄河流域。当时的水利制度应该很发达。
黄河水患始见于周定王五年,这是因为黄河北岸的卫国被狄灭,农田水利失修造成的。
第二次在汉武帝时期,也是因为战国以来长期战争,各势力竞相修筑堤坝,而后又决堤淹敌,或堵住水源以相害。河道与水利为兵事所牺牲,遂造成西汉年间严重水患。
当时北方经济正盛,沟渠时有兴修,因此水不为害而为利。黄河水患严重起来是从宋朝开始,也正是北方社会经济文化渐衰之时。
水患由于人事之不尽。
宋代水患的远因就在唐中期后河朔一带的藩镇割据,近因则在五代时长期战乱。
宋后河患不绝的原因:常因其他原因牺牲河流正道,致使河流改道;政治腐败,河工黑暗,投入再也收效甚微;北方整个水利网被破坏,一代不如一代。
运河的目的是为了连通漕运,但也间接对北方原来的水利产生不好影响。运河本就是以人力逆自然之行,改变河流走向、控制河水水量等等行为,稍不注意就会遭到反噬。
钱老的建议:不再限制黄河北流,黄河淮水皆安,曾经的泛滥区也都变成肥沃土地。同时还要在京东和河北大兴水利,并且移民辽沈,开垦远土。如此,北京又能恢复中心地位,不必再仰给于遥远的江南,造成诸多浪费。
二、北方社会所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
北方社会受到的摧残还不止上述所说时期。
从唐中期后藩镇割据,到五代兵征开始,愈发频繁。
然后是辽宋对峙时期,边界民生不得安宁。宋夏对峙时同样如此。
金人统治下,政治情况甚至出现退步。金的屯田兵加诸北方农村的损害更严重。屯田兵得百姓良田,却因生活习惯而不肯好好耕种,只喜欢打猎(土鳖)。农民失去田产,与蒙古人矛盾日激,南迁的也更多。蒙古兵占着大部分田地,赋税又非常轻,重担全压在了汉农民身上。对北方农事造成的影响几可用摧残来形容。更不用说,还有上边的人会因牧禁农,呵呵。 而蒙古军队对百姓的残杀更是毁灭式的打击了北方农业。人口数字暴减,没人做事,什么事业都发展不起来。同时元代政治制度也颇黑暗,从上到下没有了改变的可能。
至元末,北方社会已是残破不堪。这是积累了自安史之乱后一系列打击而造成的后果。
明代时倒是稍稍有回复,但皇室贵胄的庄园又继续为害北方农事。明末多受清人入关劫掠,而清朝又有“圈地”等政策,继续阻碍农事发展。
中国古代史上,北方是大前方,南方是大后方。北方要直面众多外族变着花样多入侵,,是冲突激烈之地。如果国力不盛之时,没法有效对敌,那北方就沦为战场,不能给生产发展提供庇佑。国力南移,北方日衰,越衰就越容易被欺负。离开北方的不仅有搞生产的普通百姓,还有搞组织的文人贵族,导致北方渐渐失去精神上的抵抗力。
在钱来看来,国家的复兴是需要新旧两股力量合力的。新兴分子提供新鲜活力,而旧分子提供的则是民族的沉淀,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时间积淀下的民族自信。复古不一定是倒退,也可以是通过寻根,在根脉上汲取力量。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卢si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681页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一、明初的几项好制度 (一)学校贡举制度 明太祖知道读书人的重要性,于是一面注重培养人才...
-
第704页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
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经济文化的倚靠从北转移到南。 一、经济 (一)漕运 汉初,只有山东粟给...
-
第744页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
第770页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三、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 三国至东晋、南朝,江浙虽有发展,但大多依靠外力。唐中期以后才...
-
第786页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一、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后之社会情形 唐中叶后中国社会的巨大改变,一个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