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页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
- 章节名: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
- 页码:第786页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一、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后之社会情形
唐中叶后中国社会的巨大改变,一个是南北经济文化转移,另一个便是贵族门第逐渐衰弱(东汉后起,盛于东晋南北朝,隋唐科举兴,遂渐衰)。
之后社会新形势:学术文化传播更广泛;政治权力解放更普遍;社会阶级更消融。
第一点的具体表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传播愈发方便广泛;读书人多,学校书院随之而起;学术风气愈盛,而靠家世传袭的权势愈弱,于是读书人们的追求也发生改变,更想传道授业,于是私人讲学之风亦愈盛;讲授内容渐渐从家庭礼教及国家典制,扩大至宇宙人生,遂与宗教发生冲突。
第二点的具体表现:政治上没了贵族,单一个王室,而官吏大都平地而起,益显君尊臣卑;同样的,地方上无大家族,也益显官尊民卑。因此宋以后的社会,特别需要一种新的中间力量,对上可监督政府,对下可援助民众。
这是宋明学术兴起的社会原因。
二、宋明学术之主要精神 南北朝、隋和唐的学者,两路:一入世,讲究礼法及典章制度;一从佛教讲出世,或从道教讲长生。两条路都带有一种狭义的贵族气味。
宋之后的学者则完全不同。他们不是贵族,所以不会局限于门第的追求,而是想要找出更接近平民性的一般原则,能够运用在各方各面。
即道,或理。天理对人欲,公私之辨即为义利之辨。这在外在客观即为道理,在个人内在自我省察则为心术。
他们以此批驳宗教的的私欲狭隘,也批评政治的霸道,认为师道还应在君道之上。
他们想用自己这套理论改革现实,但范王改革相继失败,之后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便开始重视讲学。他们也追求政治出路,但并不会以牺牲学术理论为代价,对于在朝野外传播学术比对在朝野之上进行整治革新还更有兴趣。 三、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
主要是私家讲学。
程门教学的形式是一种短时间的拜谒,大家讨论的也都是一些高深本源的问题,几乎禅学,没点基础的听起来肯定云里雾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道尊严提高。
南渡后,讲学之风日盛,于是又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由讲堂而讲义,就需要确定讲授的内容,
由此产生朱陆两派。
陆九渊一派源于二程,称为语录派,因人设教,直指本心。
朱熹一派更接近程伊川,称为训注派,选定几本经典书本,标明注释,让学生先自己研读。朱子的四书集注成为元代科考标准。
到王阳明时则提倡良知之学。
此种讲学模式传播极快,学校教育渐渐变成社会教育,于是便有“讲会”兴起。唔,有点像邀请嘉宾办讲座。
宋明学者讲学变迁:私人寺庙读书—书院—州学—太学(以上为学校进展)—私人讲学第一期,二程—第二期,朱陆,人数变多影响变大—第三期,阳明弟子讲会,完全脱离学校性质(以上为学会进展) 总的来说,宋明时期的学术是在无政府领导的状态下的发展,追求一种理想世界。
宋明儒的理想世界是“万物与我一体”,在我为“性”,在外为“理”。
可以将他们理解为一种“秀才教”,众儒生都自觉肩负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担。后世也有将儒家当作宗教的,就是因为他们这种自觉意识及恳切精神。
他们对自己严肃律己要保持思想上的纯洁,对他人则开明传播信仰以达教育。可惜理想跟不上现实的速度,利己主义者远远多过他们。他们的抱负无法实现,还常常招致政府敌视。
四,宋明学者主持之社会事业
义庄,社仓,保甲,书院,乡约。
宋明能得小康,正是由于有读书人作为中间力量来组织社会事业,联系上下。
卢si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744页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原因。 一、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自殷商起,各朝文化都起自黄河流域。当时的水利制度应该很发达...
-
第770页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三、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 三国至东晋、南朝,江浙虽有发展,但大多依靠外力。唐中期以后才...
-
第786页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
-
第813页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
清代。 一,满洲兴起至入关 满族为建州女真。以小部落两代近三十年便得入关,原因有下:明末...
-
第828页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一、清代帝系及年历 共十帝,268年。 二、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 不管表现形式如何,总的来说都...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