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进程中的冲浪者Rorty(第一部分)。
- 章节名:“美国化”进程中的冲浪者Rorty(第一部分)。
- 2019-08-17 15:05:05
罗蒂 引自 “美国化”进程中的冲浪者Rorty(第一部分)。 尽管时下学界总是习惯将“分析哲学”与“英美哲学”这两个名目相提并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作为分析哲学历史源头的马赫的实证主义还是作为早期分析哲学范型的维也纳学圈的思想,以及作为整个分析哲学运动之精神教父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都可以清楚地被归属到"德语哲学”这一名目之下。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分析哲学之侵入英语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纳粹在旧大陆的得势所造成的整个欧洲分析哲学研究团体的大逃亡-——对于英吉利海峡以及大西洋两岸的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来说,这一政治事件的发生却纯然是一偶然的意外,尽管这一意外所造成的历史后果确然是如此之深远。
不过我们也不必在解释盎格鲁一萨克逊哲学的当代面貌的形成过程时过分倚重于这一偶然因素的介人。仅以新大陆哲学为例:请别忘了,对于科学与逻辑的浓厚兴趣乃是美国本土实用主义者所固有的情愫--比如对于逻辑分析的偏好以及对于革新传统逻辑工具的热情,就曾十分鲜明地体现在皮尔士的思想之中(而同样的偏好与热情几乎完全支配了早期的分析哲学运动) 。
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哲学的入侵并不纯然是在从无到有地“塑造”美国哲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本土思想资源中的某些既有线条加以了强调。另一方面,分析哲学运动所下属的各个流派也并不是全部地渗入到了美国哲学界。在战后20年间占据美国哲学界核心位置的主要还是鲁道夫.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而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流行于英国的日常语言分析的路数却并未在新大陆获得足够强烈的应和。
由此看来美国哲学界对于分析哲学的吸收也是有选择的,而这种选择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分析哲学的"美国化"进程。在这一“美国化"的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乃是实用主义思潮在分析哲学语境中的全面复兴,我们已经在对于 Quine 思想的介绍中发现了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合流的趋向。 Quine 对于"两个教条”的批判实际上就是以实用主义的如下思想预设为前提的,即:任何命题的真假都取决于它在经验的使用中所获得的效用,因此并不存在着先天生为真的“分析性命题”与后天为真的经验命题之间的绝对界限。无独有偶然,普特南所主张的“内在论的实在论”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实在论”,因为这种学说所坚持的无外乎是任何一种理论解释的真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背景而有效的,故而不存在一种独立于一切理论背景而起效的、绝对真的理论解释。
至于戴维森虽罕言自己是主义者",但是他的“不合法则的一元论”以及他对于塔斯基的T约定的创造性诠释其实也已经暗含了不少实用主义的思想。不过,在全面复兴实用主义传统的自觉性方面,他们都比不上罗蒂。罗蒂对于实用主义的偏好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为此而背叛了整个分析哲学的传统。对于很多继续对分析传统情的美国同行来说,他似乎已经走得太远了——尽管他在当代思想界所获得的巨大关注度在客观上也正来源于这种极端。
nolix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法国的约定主义运动。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法国曾出现过一定主义者的群体。 彭加勒只是其中最...
-
维也纳,柏林学派(圈)和逻辑经验主义。
先是维也纳学派:在科学哲学文献中凡是论及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场合,无不首先提及维也纳学派...
-
“美国化”进程中的冲浪者Rorty(第一部分)。
-
Richard Rorty(第二部分)。
理查德·罗蒂( Richard Rorty)于1931年10月4日生于纽约,父母都是左翼知识分子。他14岁就进入...
-
操作分析观点。
事实上,布里奇曼本人对操作分析观点的评价是相当谨慎的。至少在写《逻辑》一书时,他确实没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