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全部笔记
- 章节名:全部笔记
- 页码:第1页
第一章 《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 1 历史上最大的几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应关系。 2 日本 越南 朝鲜 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 3 佛经翻译也在中古,梵汉对音。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高本汉认为: 《切韵》描写的是实际存在过的、单一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一种人造的、各种方言折衷混合的语言。 否定意见的依据: 切韵 韵类过多。 切韵序 点明了它各地、古今音韵的拼凑性质。 切韵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定韵目。 大多数音韵学教,都是把《切韵》作为单一音系来接受和研究。e.g. 李方桂,李荣。 蒲立本: 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 EMC 洛阳音,晚期中古汉语 LMC,长安音。 周祖谟: 认为切韵代表6世纪前后 金陵洛阳一带的读书音系统。 潘: 赞成 切韵 是单一音系的读书音。 理由: 1 洛阳方言是民族共同语,雅言。东汉时期最值一提。东汉定都洛阳,出现反切。中原雅音。 “不妨说 切韵 音代表隋唐首都长安士大夫阶级所公认的标准音” 长安音、洛阳音本身也接近。 切韵 所分的声韵调是音类,不是音值。音值可以不同,但仍属同一音类。 2 切韵 的审音标准是金陵、洛阳的书音系统。 《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不是简单地采用 从分不从合 的原则。 折衷 不是综合而是取舍。有其标准。 标准是:金陵、洛阳两地的书音系统。 3 《切韵》的分韵与同时代诗文押韵的部类大部分相同。是有现实语言为依据的,不是主观的。 4 切韵 与同时代韵书的音类划分相符合。 5 切韵 切语系联结果 与 音类 一致。 (在确定 切韵 音系框架的时候,最好先把僻字放在一边,以避免非同质材料的干扰)。 第二章 中古汉语的三等介音 在中古汉语韵类中,三等韵数目最多。 区分 三等 和 三等韵 的概念。 三等韵:不属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的韵类。 介音信息一般在反切下字,有时也在上字。 如三等介音:i 推论:同一个韵目下面的韵类带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韵尾。 高本汉 -j说,被很多学者反对。 赵元任:介音和谐说。上字下字介音一致的倾向。 郑张尚芳:三等拟音拟作ɨ,在前高元音前读作i,在唇音前读作 ʉ。 第三章 重纽 同一个韵目,声母,开合、等,却有完全不同的反切。1 后增字,零星不成系统。2 有一类重出小韵只出现在 支脂 真 祭 仙 宵 侵 盐 8个韵的喉舌根、唇音中,字数很多,韵目把它们分别置于三四等。重纽四等为A类,重纽三等为B类。 很多人认为:重纽限于唇 喉 舌根音字,但喉音 只包括 影 晓,不包括 匣 喻。 但:只适合非重纽韵的情况,忽略了重纽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重纽的语音区别: 高本汉把重纽两类拟作同音。 重纽两类到底有没有实在的音值区别? 在日本吴音、朝鲜汉字音中有证据。 Nagel: 汉越语中,帮滂并明的重纽三等为p, ph, p, m,重纽四等为 t, th, t, d 汕头、福州方言的材料也可证明重纽两类有实际的语音区别。 那么差别到底在哪?两种说法:元音区别/介音区别。 元音区别说:代表,董同龢。 介音区别说:代表,坂秀世,王静如,陆志韦。重纽三等介音的舌位更后。 大多认为,重纽三等的介音较后较开,重纽四等的介音较前较闭。 重纽三等介音,来自上古的-r-。 潘:切韵时代,二等和重纽三等的介音是-ɯ-。理由如下:……。 支持重纽为介音区别说: 1 朝鲜、日本汉字音和汉语方言的证据。 …… 重纽四等的i介音较强,会吞没较弱的合口介音。 2 汉越语的证据。 3 古文献的证据。 4 反切证据,最重要的内部证据。 第四章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第五章 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 构拟原则: 1 同一韵母下的韵类,主元音和韵尾相同。 2 相邻韵母的韵类比较接近。 3 构拟的韵母符合基本语音演变规则。e.g. 央后元音→后高元音;后高元音前面会增生出过渡音-ə-。 4 a i u 是最基本的元音 和韵母。此外,u, o 和一个 ɯ类的音,也常见。是构拟的首选元音。 赵元任等修订高本汉的意见,认为四等不带任何介音,而是带有前高元音,前高元音前常常产生过渡音i。潘悟云用反切内部证据证明:四等韵在切韵时代没有i介音,唐代以后才产生。 郑张尚芳主张中古四等韵带有i介音。认为中古四等韵的上古来源分两类:1 上古带前主元音,如 e, ek, eŋ, il, it, in。原来不带i介音,后来产生了一个腭介音。2 上古带央后元音,后化-高化-裂化的演变规律。 大部分学者认为四等韵的主元音是e。 潘认为比较合适。 中古有合口介音。有些定做u,有些定做w。 切韵系统中,唇韵没有开合对立,是共识。 中古的唇音没有开合对立,但实际音值可以有开合之分。某些韵类的唇音后面一定带有合口成分。但中古唇音后面的这种合口成分没有音位价值,它的出现只跟主元音性质有关。例如 普通话 po,其实是puo。 但这个合口成分,在历史音变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当它出现在三等字的时候,发生轻唇化:pʷ→pf→f/_jVX 1 过渡音w的出现于主元音舌位的前后有关系。圆唇-央后元音;不圆唇-前元音。 2 后舌位的韵尾对过渡音w有强烈的排斥作用,也就是排斥舌位的往复动作。e.g. iai 容易变成 ia 或者 ai。wau也是被排斥的。 3 过渡音产生的难易与主元音的开口度有关。 4 二等唇音 接近合口。 支韵的主元音是i,e是一个很短的音。 第六章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声调研究最为困难。 研究方法:利用佛经与悉昙家对古代声调的描写。 包括两个部分:声调长短,调形。 声调长短: 郑张尚芳:中古上声带喉塞尾。潘悟云认为这个实际是紧喉,不是喉塞,仍然属于舒声。 赵元任1928, 黄岩的上声强烈紧喉,使得音节像拗成两节似的。 中古的上声读短高调是可信的。 中古北方话中,上声与去声的性质接近,都是舒声调。 调值的研究: 安然《悉昙藏》的声调记录; 释明觉《悉昙要诀》的声调记录; 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的声调记录。 邵荣芬认为《切韵》平声是中平调。理由: 1 名称上看。 2 隋唐时期的声调描写。例如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 3 齐梁以后的诗律协韵字一般是平声不是仄声,因为平调便于延长。 4 梵文单独念字母,大都用平声字对译。只有在区别短元音时,才用其他声调的字。 去声调值各家说法很不一致。降调、高降调、低降调、曲折调。可能有方言上的原因。 1 降调是最常见的调型之一。 2 降调大多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常常伴有其他特征,比如高降调带清声母,低降调带浊声母。 入声的调值没有多大分歧。入轻 是 高促调,入重是短促调。 在现代还有入声韵尾的方言中,声调总是短促的,音长和调层的高低起辨调作用,调型仅仅是伴随特征。不必去考订具体调型。 第七章 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一、音节结构 包拟古1980: 音节是描写汉语的基础。因为既是音系的单位,也是主要的形态单位。 把中古的介音附在声母辅音后头,写作Cʷ-或者CW-。 切韵没有明确提出介音的概念,但是通过反切分析,介音作为一个音韵单位存在不用质疑。 雅洪托夫、蒲立本、李方桂认为中古的合口介音是后起的。上古音系中只有舌根音和喉音的声母后头出现合口成分,实际上不是合口介音,而是从一套圆唇的舌根音和喉音产生。 郑张尚芳 进一步确定它来自于上古的短元音。 雅洪托夫、蒲立本认为二等和重纽三等来自于上古复辅音Cr-。 只有章组字,各家都认为 带 j, 也可以处理为腭化辅音 Cj-。 在上古汉语中彻底去除介音这个音系单位, 二、音节类型 民族语专家首先提出不同的音节类型的问题。 东南亚语言中:次要音节,尤其是南亚语中典型表现。长度只有主要音节的一般,Matisoff 1973把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组成的词叫做 sesquisyllabic word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 minor syllable 弱化音节 主要音节 major syllable 次要音节专指 出现在主要音节前面 且 韵母失去音位价值的 弱化音节。音系功能实际上等同于一个辅音。所以又叫 前置辅音 pre-initial consonant。但从语音角度考虑,它有一个响度峰,有音节的特征。且它不是复辅音的一部分。 次要音节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或运用,只有纯粹的构词作用。也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主要音节可以重读,次要音节通常轻读。 带弱化元音。 在民歌中,次要音节有时算一个字,有时不算。有时合并于主要音节,两个声母合并成复辅音,但逆向不行。 在具体的语言中,次要音节和复辅音是完全区别的。 e.g. 孙宏开 独龙语。 前加成分: 1 声母不出现复辅音 2 弱化音节 韵母轻而短 3 韵母除了ɑ、ɑŋ之外,其余都是高元音,i,ɯ, ə。 4 带前加成分的词根,在和其他词构成合成词的时候,前加成分经常脱落。 5 声调只有一个低降调31。后接高降调53时,同化为53。 6 词根元音是 i u的时候,前加成分的元音ɯ在连读时会同化成 i u。 7 前加成分的元音在一定条件下会脱落。 独龙语的前加成分,除了ɑ、ɑŋ之外,是次要音节。 典型次要音节必须短而轻。韵母单元音,失去音位价值。声母大多单辅音,也不排除复辅音。 一个半音阶,汉语方言也有。如太原方言。 普通音节和次要音节中,还有中间类型。如,福州方言的 切脚词。失去音位价值,但音节没有轻声化。 可以叫做 “准 次要音节”。 标写方法: 民族语:按实际音值标写。用小圆点代表没有音位价值的含混元音。如 g·ra。 自成音节的鼻音 流音 咝音 后不加圆点,如 mpla, lto, spu。 响度序列: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高元音<低元音 汉语除了普通音节以外,还存在“大音节”。 王洪君1996 分为 回旋式 前冠式两大类。 回旋式: 双声或叠韵,如 噼啪,咕嘟。两音节长度一样,有两个独立的响度峰。 前冠式,太原话 (“摆”),就是一个半音节。 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形成两个响度峰,所以是两个音节。 复辅音类型: 按响度顺序排列,pl-, kl-, …… 叫 乙类复辅音。 甲类:擦音 流音 鼻音 半元音 + 塞音 塞擦音 组成。不符合响度原则。 潘悟云认为,一个音节不一定带有元音,不一定带浊音。很多汉语方言中鼻音自称音节。 擦音也能自成音节。 成音节的音素也不一定要声带震动。如 耳语。也还是有响度峰。 流音的清化,不会改变音节的响度结构。 除了响度原则之外,王洪君认为还要考虑时长,也就是mora。 潘悟云定义复辅音: 符合响度顺序原则的辅音序列叫复辅音。 甲类不符合的,看作是次要音节+主要音节。 王洪君1996 认为一个半音节可能不出现在有复辅音声母的语言。但东南亚语言却同时存在,因为 二者的复辅音类型不一样。英语的辅音之间比较松,东南亚的非常紧密,从而和一个半差别明显。 →上古汉语就是:既有复辅音,又有一个半音节的发展阶段。 三、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 无念尔祖,无念,无*ma,陈奂《毛传疏》认为没有词汇意义,只是复指的语法功能。 上古汉语中这些词头,没有明确语义,只能与后面组成合成词。语音上基本是 鱼部字 之部字。看起来很像是次要音节。 前置辅音的概念。是一种辅音而不是音节。但本书认为音节和复辅音要严格区分开来。关系到上古汉语的构拟。 前置辅音是音节,但只起辅音的作用,韵母没有音位价值。他们是次要音节。 潘悟云认为,次要音节是双音节语素向单音节语素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上古汉语有许多双音节语素,连绵词。 方言中也有,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多,民族语比现代汉语多。是东亚语言共同的古老特征。正在消失的过程中。 不一定遵循响度顺序原则。不一定双声叠韵。 东亚的原始语言中可能又很多双音节语素,在语义和语音 发生简化。语义向第二个音节倾斜,成为词根,第一个虚化为词头。 简化包括: 1 声母简化,复辅音的单辅音化。 2 韵母简化,韵母中性化。取同于主要音节的韵母,叠韵连绵词; 3 声调中性化,轻声调,音节变弱变短。 《诗经》中,为了韵律上的需要,有时候把次要音节拆开,如 无念尔祖。 第八章 谐声原则 段玉裁:同声必同部 上古声母研究 只能依靠谐声。 一、前人对谐声现象的解释。 通转。 王力:只有同音才能互相代替。 二、谐声现象,是上古汉语形态的反映。 是形态现象,不是语音现象。 文白异读,有的是方言现象,有的不是。 有些异读反映古代的形态现象。名词后加屈折词缀-s,变成动词。这是一种异读。 谐声现象,也与词汇有关。参考P125详细。 三、语音的形态相关 由于谐声反应的语音关系 与 异度 是等同的,我们正可以通过谐声分析,得出上古汉语语音形态相关的主要规则。 谐声之间接反映语音形态相关的规则。 1 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旁转。就像英语 sing sang sung 2 主元音相同,韵尾部位相同。对转。 这种形态意义还没揭示出来。 郑张尚芳认为带韵尾-l的代词是强调式。 蒲立本1960 认为 时 是非重读。 潘悟云2000认为 上古汉语指代词有弱化式,元音若华为ə,与一般式形成交替。ə是上古元音ɯ的变体。 3 同部位的塞音形态相关,包括清浊交替和送气不送气交替。 形态意义:清浊两读,清声母为使动词,浊声母为自动词。e.g. 败,折,别,著,解,坏,断,属,卷,尽。 浊表示自动,清表示使动,这种现象广见于很多语言。是一种很古老的形态现象。 潘悟云认为上古汉语可能又方向性范畴,清声母表示方向的反置。 送气不送气,是否有形态意义,暂时未定。似乎都是后来产生的。 4 流音之间的形态相关。l-r。如 蓝g·ram 盐 k·lam。凡是l和r交替的例子,流音前大多有塞音成分。 5 同部位的鼻音形态相关。 中古不同部位鼻音间有谐声 假借 异读现象。 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 潘悟云认为,上古不同部位鼻音不能谐声 假借。中古的谐声是后来的变化。 6 词根前可加前缀*s-; *N- 鼻冠音,包括ŋ-、m-;P-; L-; KL-; Pl-; Ql-。 *s- 最重要功能是使动用法。 *N- *Q- 位 是 立 的过去形式,是立 动作完成以后造成的已然状态。 7 词根后后缀*-s,发展为中古去声,加*-ʔ,紧喉或者喉塞,发展为中古上声。 8 词根声母和元音之间可以加中缀 -l- -r- -j- 至 致 r可能是表示使动意义的中缀。 9 长短元音之间形态相关。 10 小舌塞音 和 舌根塞音 形态相关。 11 带次要音节的词 和 不带次要音节的词 形态相关。 不能互谐的原则: 1 擦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2 鼻音与塞音形态无关。 四、近音谐声现象 假借字就是写别字。假借必须同音。 2 清鼻音与同部位的塞音语音相近。 五、谐声分析与历史比较 1 谐声分析是上古汉语构拟的立足点。汉语的内部证据更重要。 2 古藏语与上古汉语最接近。藏语是上古音构拟的最重要参照。 第九章 三等介音的上古来源 一、中古汉语三等介音后来产生 蒲立本 1962 证据包括: 1 用疑母ŋ转写外语j,证明当时声母辅音中没有-j- 2 三等字常用来对译外语中不带j的声母。 蒲立本认为,上古汉语的音节包括两个mora。 包拟古1980 认为汉语的j应分两类,一类是原生性j, primary j , 另一个是汉语后来自身发展的,叫 次发生j, secondary j。但有问题。 郑张尚芳认可汉语三等介音后起。用了更多内部证据,更有说服力。 1 切韵韵类在四等中分布不均匀。124加一起=3等。 2 声韵配合关系,一二四都19母,3非19母。可能三等为一类,一二四等为另一类。 3 三等介音增生最初只见于北方。常常是,北音是三等,南音是一二四。 三等字在汉语方言中常常是白读洪音,文读细音。原因就是,文读细音来自北方。 白读历史层次比文读早,可见三等不带腭介音的形式更古老。 日本存在一种,汉音有腭介音,吴音没有腭介音的词。如,疆,强,秧,畅,良,娘,九,牛,优。 吴音的历史层次比汉音早,说明腭介音是后起的。 梵汉对音材料中,三等字对应的梵文音节没有i。 三等字的j介音在前中古期还没有产生。 二、三等介音产生于上古短元音 郑张尚芳1987:上古元音存在长短对立,短元音产生i介音。理由: 1 元音的对立包括 长短 松紧 卷舌与否。汉藏语中长短对立最普遍。 2 广州话 元音有长短之别。 马学良、罗季光 1962: 短的高元音变低。长的高元音弱化,过渡音奎章,高元音变低元音。 长元音多与汉语一二四等对应。 5 高诱 淮南子注 吕氏春秋注,急气者为三等读音,缓气者为非三等。 周祖谟1963; 郑张尚芳1998。 三、三等介音产生的语音解释 郑张尚芳:短元音过短,j介音可能均衡音节。代偿短元音的音位功能。 潘悟云1998: 复辅音简化,CCVC和CVC等长了。CVC因此向CV:C靠拢。 三等介音经过了ɯ过渡音。才到i。汉越语的证据。不正则ɯ会向正则i变化。 流音 鼻音 擦音都是可以延长的辅音,所以这些声母的三等介音出现的时间晚一点。所以一些译音材料里,这些声母后面往往没有三等腭介音。 声母影响介音舌位。 主元音舌位影响介音舌位。 有不同变体,但音位上只有一个,记为/i/。 第十章 声调的上古来源 一、去声的来源 Haudricourt: 韵尾的-h声带放松,使前面的元音音高突然降低,形成降调。起初只是-h的伴随性特征,后来变成区别特征,-h韵尾却失落。 蒲立本1962 对音材料 郑张尚芳 1994 对音材料证明去声带-s尾 不过不是所有去声字在藏语同源词都带-s。 不过s的构词功能汉藏类似。去声别义。 梅祖麟1980 认为-s使动词转变为名词。 Sagart 1986 一些方言中去声短而紧喉的特征。 梵文-h是用中古入声字的-k对译,可见上古汉语的-s到中古没有变成-h,而是变作带紧喉特征的去声调。 郑张尚芳1994同意。认为 -s > -ʔ 是很常见的音变。汉语方言有证据,徽语,江西南城话。 温州方言:上声紧喉特征,去声读降调。 还有一种是,去声紧喉特征,上声没有。 二、上声的来源 问声:清声母 跌声:浊声母 带喉塞韵尾的音节,声带紧张度增强,会产生升调。起初只是伴随特征,后来韵尾失落,就成了锐声或重声。 中古汉语的上声在更早时期带韵尾*-ʔ。 有没有可能来自更早的 *-q? 郑张尚芳1994持此观点。 还认为,上声有昵称作用。亲属名称多上声。身体名称多上声。小称。 上古,上声韵尾各地不尽一样。有的-q,有的是-ʔ, 有的喉塞失落,只剩紧喉。 包拟古1980 认为上古上声只带紧喉特征。 双音词 有 按平上去入排列的倾向。 现代方言的入声调型不辨调,音长辨调。 韵尾消失后,调型才成为区别性特征。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的韵尾 韵尾: 元音 鼻音 塞音 对应: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对于阴声韵: 分两类。王力 包拟古 白一平 郑张尚芳: 一类,与中古入声押韵的去声字,上古带塞音韵尾。一类其余的阴声韵,上古不带塞音韵尾。 还有一种观点,李方桂1971为代表,所有中古阴声字都与入声归为一类,上古带塞音韵尾,只有少数字不带。 本书:分作两列,促类阴声字,和舒类阴声字。 促类,王力归入上古儒生,李方桂认为带浊塞尾。 甲类 乙类 丙类韵: 一、上古的入声韵尾 高本汉拟作 p t k 。因为日语中入声字是 p t k 不是b d g。 但中古是 p t k 不一定上古也是。 俞敏 郑张尚芳 认为上古 b d g。 证据: 梵汉对译。 汉语方言。 日语中上古汉语借词。 藏文是bdg。 潘悟云认为,上古塞韵尾没有清浊对立,ptk和bdg没有不一样。 二、阳声韵部的韵尾。 古阳声韵部也有上声和去声。 先秦一字多音。 阳声韵,上去声字确实少。 阴声韵中 歌部字 也几乎都是平声字。-l 三、阴声韵部的韵尾 分两派: A高本汉 李方桂:上古带浊塞韵尾。 B王力: 上古以元音或者响音收尾。 A 根据:阴声韵与入声韵叶韵。 B 根据: 1 CV 是语言中最常见 最自然的音节结构。 2 唯闭音: 无声除阻,粤语中的入声韵尾就是。 3 语气词不可能带塞音韵尾。一定是开音节。 4 …… 5 潘悟云1997 元音的后高化音变:主元音舌位向后高方向变,变成u或ɯ,就会裂化为复合元音。复合元音继续发展,差异进一步变大。 限制:典型发生在一等韵;对 支脂 部不发生作用。 阳声韵由于一直有韵尾,所以从上古到今无太大变化。 中古后入声韵尾失落,变化速度加快。 变化速度的问题。 阴声韵的塞音韵尾,至迟到汉朝还存在。阴入通押。 陆志韦仍然坚持,上古汉语阴声字也带塞音韵尾。依据:阴入之间 押韵 谐声。 问题出在哪? 1 谐声既是语音,也是构词构型问题。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2 阴声字不一定要是塞音韵尾才能与入声字押韵。也可以是-l, -l 与 -d 就很接近。唯闭音亦如此。 3 阴入通押的判定,各家标准不同。 四、 -s 尾的变化 促类阴声韵 舒类阴声韵 到中古韵母相同,前者去声。 -s 首先变作 -h 尾。 五、 -w 尾 第十二章 鱼韵与鱼部 鱼部:a 高本汉 拟作 o / ɔ 汪荣宝,认为鱼为a,理由: 1 无论什么语言,开口呼总是最多的。 2 在宋齐以后用 歌 戈 韵对译的音,在魏晋以上多用 鱼 虞 模 对译。 3 禽鸟之名多像其声,乌读a,就是乌鸦叫的声音。 4 呜呼 就是aha,张口舒气的声音。 5 父 是ba,就是爸。 鱼部主元音a 已经成为定论。 二、鱼部与中古韵类的关系 第13,14,15章 甲、乙、丙类韵部 第十六章 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 上古元音,早期拟音很多,高本汉15,董同龢20,etc. 后期拟音大大减少。4,6. 原因:对上古韵部认识不同,韵辙rhyme vs 韵母 final; 对上古到中古语音变化的不同看法。后期认为,上古同一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中古演变为不同韵类。 自然语言中, i a u构成最稳固的元音三角。 后元音数一般不超过前元音数。 古老的语言中,往往元音系统简单,辅音系统复杂。 后期的元音构拟比较符合实际。三家,1 李方桂四元音系统 2 王力六元音系统 3 包拟古-白一平;郑张尚芳;Starostin,大同小异。以郑张尚芳为代表。 如何评价构拟优劣: 1 是否符合语言普遍实际: 音位区别越大越好;音系结构一般是对称的。不是绝对原则。 2 构拟音系与亲属语言的实际音系是否接近。 郑张尚芳的元音系统与汉藏语实际材料更接近。 泰语的元音系统与上古汉语最像,6个元音,各分长短。 3 构拟的元音在整个韵母系统中的配置是否匀称。非必要条件。一般,语言越古老,越有匀称性。 语音变化会破坏音系的齐整性,但追溯到更早,就应该更加整齐。 4 拟音对谐声 通假 异读 音类演变 能否作出满意解释 5 与亲属语同源词的语音比较是否贴切。 第十七章 上古汉语的流音 和 带流音的辅音序列 一、上古的 *r- 和 *l- 来母 拟作 r, 以母拟作 l。证据: 1 藏缅语同源词的证据。 2 古代译音的材料。 3 …… 二、流音的塞化 l - d 三、复辅音简化的基本规则 引自 全部笔记
43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