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 王朝的盛衰周期
- 章节名:王朝的盛衰周期
- 页码:第9页
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否合理 再说盛衰周期。朝代刚起来的时候,似乎满地都是人才;朝代结束的时[10]候,人才都不见了。这并不是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有才之士能不能被吸收到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中,以维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国历代的王朝都是帝国制度,而且中央集权的趋向一朝比一朝严重。也就是说,统治阶层是一个密封的集团。在开国之初,功臣将相来自各方,成分是多元而复杂的,又经过打天下的历练,都是富有经验的人物,这些人才放在一起,他们的合作确实可以形成一个很强的团队。一代、两代过下去,功臣子弟成了纨绔,只知享乐,不会办事。皇室集团本身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团体,再加上逐渐有了皇权传嫡子的规矩,这个可以从中选择领导的人才库,就非常狭小了。皇权本身是不容挑战的,于是,依附在皇权四周的权贵——包括宦官和宠臣,代表皇权统治整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团体延续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也越小。固然中国有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理论上可以选拔全国最好的人才进入政府,不过,上面向下选拔人才,一定是挑最听话的人。于是,虽然有新人进入这小圈子,两三代以后,这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只是陈旧力量的复制品。他们不会有新的观念,也没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小圈子,如果两三代以后,只是同样形态人物的复制,而两三代之后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必定出现新的挑战,这些领导者就不能应付了。 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的互动 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自从秦汉以后,下层和上层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几千万到上亿的人口,散居在庞大的疆域之内,不能完全靠国家权力来管理,必定要创造合作与共处的环境。因此,在国家公权力之外,一定还会有社会力量结合,与国家一起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在秦汉时代,[11]所谓豪族、大族,有一部分是依附在政权上形成的权贵,另外更大部分,是在地方上形成的宗族力量。广土众民的中国,政府没法纯粹靠公权力来管一个个老百姓,来百姓抱成团,对国家的统治也是有帮助的——政府只要管住每个地方的大族,大族自会管好自己的成员。这里面所说的“大族”不一定是亲缘团体,也可能是结合在一些有声望的人物周围的地缘团体。用个比喻,中国黄土高原上发展的夯土建筑,就是将松散的黄土粒子夯成一个一个的方块,直的可以成墙,横的可以做地基,大族、豪族就犹如黄土粒子构成的夯土块。最常见的形式,是亲缘和地缘的结合,宗族邻里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秦汉的大族、豪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很久,虽然名称不一定相同,这种结构却总是存在的,这是庞大人口和地域能够结合成一个大国的基本条件。这种团体聚合形成的社会力,不仅能够协调群众权益与政治权力的平衡,也能发挥一种社会福利的功能,为团体之内的群众谋取社会福利,使穷苦无依、鳏寡孤独的诚愿有所依靠。 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互补和彼此制衡,其实在今天的美国一样可见。不过,美国不是以宗教和邻里作为结合社会力量的基础,他们是以工会、政党、企业、信仰等种种多元的方式,将许多人口结合成一块。所谓现代方式的结合,一样有领袖和群众,一样也以利益结合,只是美国的结合方式是个人自愿的,自己做选择,也可以自己退出,团体对于个人的约束性并不构成一个僵化的压力。 这些基层社会力量的意愿,和对于政权统治方式的反应,都是政权能否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央的权力团体和社会力量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公权力的行使往往就不是以维持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正常运作为目的,而是以公权力压制社会;社会力不能影响政治力的时候,社会力必定像决堤一样,冲破束缚,颠覆政权。 中[12]国传统的王朝,民意反馈的管道建立在科举制度上面。并且,科举制度自宋以后,越来越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每一县份都会有人进入科举系统,甚至于最后进入中央的管理系统。不过,如果政府的官员和皇权的核心之间,有一个包围皇权的小圈子,这些官员的回馈信息也就无法影响那个密封的权力中心。政府官员上下得不到交流时,整个的政府只是一个寄生在皇权上的僵化团体,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更不能替等待“抚字”[1]的百姓解决问题。 [1] 抚字:对子女的爱护、养育,旧时亦用以称颂官吏治理民政。 引自 王朝的盛衰周期
69人阅读
之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页 自序
因此,本书所讨论的大国存亡、朝代兴衰,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在不断新陈代...
-
第3页 自序
佛教有“生、老、病、死”或者“成、住、坏、空”的说法,“生、老、病、死”指的是生物体,...
-
第9页 王朝的盛衰周期
-
第12页 王朝的盛衰周期
如果一个政府的核心团体足够开放,可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这样的核心就不...
-
第27页 征服王朝与胡汉双轨制
在政治上,胡人统治者对其他的非汉人,即使不是自己的族群,也觉得亲切一点。因此,胡人帝国...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