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 页码:第160页
番外
菲利普爬上下一个上坡,王桥又重新出现了。那座雄伟的教堂成了景色中的主体... 引自第160页 这是1136年,遥远的东方,岳飞丧母按礼丁忧三年,在庐山东林寺为母守孝,面对皇帝征召“三诏不起”。主战派李纲私信劝说: 勿以私恩而废公义。终于下决心再次为国出征,发动第二次北伐,一度收复洛阳。岳飞命工匠雕刻母亲真人大小木像,随军携带,每日早晚请安,以舒缓自己未能守孝的愧疚。
中国寺院占地广阔,依山傍水,与天地融为一体中西建筑的不同,不仅仅是材料获取的问题,欧洲也有大量木料建筑,希腊神庙的屋顶下可以看到石头做的装饰性的假椽头,明显是对木结构的致意。同时中国也有不少石材建筑,特别是西汉地下墓穴,对石料拱形结构了如指掌,技术上与同时代罗马不相上下。
中国建筑形式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融合与环境的美感。同样是宗教建筑,寺庙讲究布局,轴线,庭院的空间等等,人处于空间内,从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中移动。在没有鸟瞰技术的时代,甚至只能凭想象描绘总体布局。而大教堂则要求成为地标,对周围环境产生压制的力量感,重视尖顶的高度,玫瑰窗的大小,整体占地的体量虽然也是一个指标,但和附属建筑之间的布局并不重要。
大教堂是超越周围世俗的存在木料柔韧,柱梁结构决定墙不承重,容易开窗,室内与周围容易形成融合性的空间,符合中国的理想。
木料容易构建开放型空间欧洲大型石材建筑,特别是遍地林立的城堡,因其政治军事目的,突出的是围挡作用,与周围环境不说充满敌意,至少也是对抗性的。
城堡的美学在于阻隔外界形成的安全感汉代斗拱技术成熟,解决了将房顶承重转嫁给支柱的问题,这以后,木料作为地面上大型建筑的主流地位再也无法撼动
木料单位面积承受压力不如石料,但斗拱这样的精巧组合,将受力面积i在层层传递中获得延伸1100年编成的《营造法式》是北宋官修建筑规范,我们今天对古代建筑方法的知识,大多来自此书。
《营造法式》对斗拱的描述在斗拱的帮助下,通天塔也是可以建造的
应县木塔,五层结构,高67米,建造于11世纪全木结构,无钉无铆,梁柱之间全部以斗拱连接中国建筑达成的敬畏感往往止步于进门的第一眼产生的压迫性构图中国寺庙并没有往天空的方向过度发展,而是更侧重于平铺的园林,亭台楼阁,依山傍水的布局,等等。而大教堂追求着尖顶的高度,在一种非人间的情怀中,寄托飞升的理想。
另外一面,中国的寺庙是存放佛像的空间,同理,观感类似的宫殿是供奉君王的空间,它的庄严感来自其容纳的偶像,而非建筑本身。大教堂容纳的是抽象精神,虽然免不了要有圣徒遗体之类半偶像让缺乏想象力的无知群众有个信仰的抓柄,但神学的本质是要让人抬头望向上天,低头潜入内心,因此建筑提供了一个感受,震动与冥想的空间。而木塔如果离开了佛像,其空间本身并不能让人产生神圣感。
木塔每一层都有供奉佛像
主显节的祈祷结束时宣布了主教之死。威廉希望这个消息最终会引起轰动,盖过取消婚约的效果。修士们列队走了,人们朝出口散去时,有一阵激动谈话的嗡嗡声。很多人和主教不仅有精神上的联系,而且还有物质上的牵扯——是他的佃户,或者转租户,或者雇工——大家都对谁做他的继承人和会不会导致变更感兴趣。一个大地主之死对他治下的人来说,往往意味着风险。 威廉随着父母沿中殿向外走,他很惊奇他看到沃尔伦副主教正朝他们走来。他在教众中轻快地穿过,像是一条大黑狗在一群母牛中钻行;而人们也像牛群一样,惊恐地扭回头看着他,往一旁闪开一两步给他让路。他不理睬农民,但对每个乡绅都说上几句话。当他走到汉姆雷一家跟前时,他向威廉的父亲致意 ,却没有理睬威廉,又把注意力转向他母亲。“这样毁婚真可耻,”他说。 引自第160页 而教堂之所以需要空间,因为这里也是群众集会场所,人们除了宗教仪式,还有社交和交换信息的需要。说到底,这还是罗马议事大厅的替代物。对于公民社会以外的世界,这些不是刚需。而我们的寺庙,也许可以对应于修道院。对于普通人,则只是为父母死后亡灵求得安宁的场所,或者在遇到忠孝不能两全的道德难题时,一个逃避与静思的场所。
教宗在圣彼得大教堂主持祷告材料与技术只是表面,是不同的文化根源造就了多样的建筑风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