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后期剪辑
3.1 剪辑的演变史 film editor
线性剪辑:从选取片段起始点in-point开始播放,暂停后完成一段录制,录制错误必须从头再来。效率低下。
胶片剪辑:剪刀切断胶片然后用胶带连接。
线下剪辑:整理出剪辑点决定列表edit decision list(EDL),套回原始素材剪辑。
(磁带必须精确剪口、特殊处理才能连接,容错率较低)
非线性剪辑:直接插入错误处修改,后续片段随之变动,不被覆盖,无需从头剪辑。
多机剪辑:电视台实时节目,多台摄影机分别拍摄全景、特写等,由中控切换影像讯号决定播送哪一个摄影机的画面。
3.2 调光g原因:影片曝光错误、白平衡失调、重要对象颜色不一致等。
作用:1. 把各分镜对象颜色调节一致,避免观众出戏分心。
2. 强调场景对比(家庭温暖VS街头冷清)
3. 特效:突出某一个物体的局部颜色(背景黑白,只有红色跑车色彩鲜艳)
4. 夜戏日拍(晚上拍戏噪音多、光线差,捕捉对白、画面需要更多资源。阴天调成晴天。)
3.3 电影色调(黄蓝对比)
teal and orange 水鸭色VS橘色:最常见的自然光源颜色,对比强烈。温暖安适VS冷漠疏离。
日光片:日光灯偏蓝。灯光片:钨丝灯偏橘红。
转折点:2000年新技术《逃狱三王》对胶卷进行数字扫描,转换成2K画质,用电脑调色。
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画质劣于底片,好处是容易调色,即时看到画面效果。
脸色:人脸偏橘色,背景调成蓝色,增强戏剧效果。掩盖不同镜头的拍摄差异。
3.4 立体声
模拟磁性音轨+模拟光学音轨:1960s,1970s,或成本低廉但胶卷磨损,或音质好但操作复杂。
杜比降噪 + 杜比立体声:杜比实验室1965年成立于伦敦。4个音轨提高声音品质。垄断市场,认证费用高昂。
3.5 字幕
默片、古典好莱坞时代,字幕只有“剧终”The End。
1960s 片头名单 opening credits 片尾名单 ending credits
作用:证明参与过电影制作。片厂制度瓦解,自由接案多,挂名需求增加(出资方和工会成员用挂名职位和片酬交换)
斑鸠眠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纸上谈电影
1.1 电影制造 研发:导演、编剧、制片讨论剧本,自由创作。田野调查 前制:制片团队协助导演...
-
第二章 直击拍摄现场
2.1 拍板 打板:同步声音与画面。现场摄影机噪音大,声音与画面分开录制,后期寻找“同步点”...
-
第三章 后期剪辑
-
第四章 电影公司生存秘辛
4.1 电影1秒24格 格率:画面每秒变化>15次就可以骗过人眼。手摇摄影机没有固定速度,速度影...
-
第五章 电影院
5.1 爆米花 1885年 蒸汽爆米花机发明,流动摊车贩卖。 电影院禁止爆米花:1. 默片时代影响播...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