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这里的官场似乎已养成一种风习,不管大局倒不倒,只要我此时此刻能弄金钱到手就行。有几个河北人在酒泉办了一个化学工厂,利用嘉峪关外玉门县的石煤原,好容易才造出些洋烛肥皂之类,并提炼煤汕汽油,成绩还很好,而特税局的入非要他们照外国的洋烛煤油上税不可!奖励这种脆弱的工业品推绡才是正道,硬要用重税去摧残,试间是什么道理。大概还嫌河西一带,有了这样一个化学工厂,反而不顺眼,不如简直根本把它取消,还好些! 引自第139页 嘉峪关有小城一座,历年兵闲,城内已全废颓,城外有居民约五六十家,街市房屋矮小破败,居民亦穷困无活气,“关口”在城西,关上有高楼一座,现楼盖巴为大风吹去,仅剩支柱几栋,还在为此古迹作勉强撑持,关门洞中,写满了古今中外游人过客各种各的题诗,记者详细知读过一遍,住者不多,且十九为苦边怀乡之作,气势雄壮者,不得一睹。记者因忆起林则徐过嘉峪关的诗来,林氏秀反对英人贬实鸡片毒害中国,然以武 力与所谓“文明民族”的英人周旋,竟因抗英有罪,谪贬新,他路经嘉峪关,作了一首胸襟豪壮的七言诗,读之能使入神焕发,诗:“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云低,天山摩肩立,瀚海苍茫入塑迷,谁道滑谷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混”!在他的塞外杂诗中,还有两句,气势也好:“雄关楼蝶倚云开,驻马边墙首重回”(边即长城)。他的诗比现在旅客流行的一首打油诗,所表现的情绪要高明得多了:“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千,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好象出了嘉峪关就是生离与死别!不但俗人充減满了保守家乡的思想,历代知识份子也多视离乡别井为畏途,唐叔伦的《边城曲》云“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宿黄沙”。清谭吉的《吊战场云》:“祁连山下草,寂寞少人烟,魂魄千年后,犹思渡酒泉”。我不知道老守在家里千什么? 但是,我们看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民族的情绪,却看不出丝毫恋家乡的意息来。成吉思汗左右之中国文化者,只有契丹降人邱律楚材,他因原属契丹,而且已受相当中国文化之岡,然而他的诗的滋味就已经来得不一样:“葡萄亲酸酒,横看开 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即哈密瓜),人生唯口腹,何码过流沙”(征新飄时作),又说:“优游聊卒岁,更不望归征”,他们只想找更美满生活,根本不想回家,无论沙漠怎样苦,他们也不怕。东汉马援所说的:“男ル当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死于妇人女子手中耶”,成为后世的佳话。记者以为男儿”死了不必一定要有人“裹尸”,更不必要“还葬”,本着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百折不回的做下芸。那天死,那天完,根本用不着管尸体将来な样安非。丁文江先生在青年留学日本时候,改日本名诗抄给朋友说:“男ル壮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染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这首诗上虽然功名气重些,但是比那种始终不愿出门的秀才,又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引自第143页
101人阅读
千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篇 陕甘形势片段
交通经济发达的结果,则目前成为交通上起现在亦通成了通车无阻的坦途。 但是长安繁荣的里面,...
-
第三篇 祁连山南的旅行
民众生活状态,民族关系,社会情形 对于古代的诗作了解很多 记者本亦视生命如草芥之人,惟总...
-
第四篇
-
第五篇
可见凡百生物,皆受此求生之自然法则所支配,人类社会此理尤为明显。时代之社会政治制度,苟...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