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我从这一章看到了柴静的真实观念,坦白说她并不适合成为一个记者,因为她在采访过程中夹杂了太多个人情感,她当然意识到了,因为很多前辈同行都对她提出过这个意见,对我来说,记者在执行记者的职责时,应该做一个披露事实真相的工具,也应该是就社会热点问出人民关心的问题的代表人,而不是像个观众一样,对当事人表现出直观的喜憎怜悯,起码当她站在镜头前举起话筒的时候不应该是这样。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引自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引自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是我的朋友,说起这事含蓄地提醒我:“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 引自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新闻调查”的同事小庄有句话:“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引自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话语权的另一半》,写到了对华侨公司那次采访:“我们也许没有机会采访被指证方,但是有没有对自己获知的一方信息存疑?能不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向报料人发问?有没有穷尽各种技术要素,体现出尽可能去寻找对对方有利证据的倾向?‘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 引自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他写道:“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引自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75人阅读
COC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六 沉默在尖叫
我问打架最狠的那个:“你不怕死?” “不怕。”他头一昂。 他不是不怕,他连生死的概念都没...
-
八 我只是讨厌屈服
“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他说,“我要把他们拖上战场...
-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
十二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重压常致人屈从或愤懑,但《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说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要秉持公心与诚意,“...
-
十三 事实就是如此
史密斯叹息这背后不求甚解的智力混沌:“你问一个中国厨师,面包里为什么不放盐?答案就一个...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