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都市:1050年代的上海
1950年代中国必不可少的路径。否认或低估了国家集权因素显然抛开了国家
空前强勢这一基本的时代特征,也无法解释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为
何如此深刻剧烈,无数个人命运际遇又为何如此起伏跌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叙事路径是近世中国的现代化或现代性。尽管现代化叙事十分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自晚清以来现代国家或现代化连续进程中的一环,不具有与此前完全断裂、全新开端的意义,但论者充分关注1950年代在中国现代进程中的特殊作用。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越来越感兴趣,研究和探索当时关于中国社会基本政策和不平等的争论、社会阶层的形成与流动、不同群体对政治制度的态度,甚至包括非正式的社会联系。现代化叙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描画成一个动态的、四分五裂的社会,不同群体不得不就重要的政策达成妥协”。虽然在1950年代中共采取了“暴力手段”进行大量的必需的经济社会改革,但总的来说,19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领导阶层决心创造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故事而镇压、暴力、恐怖仅仅是个注脚”,19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黄金时代”。の持现代化论的学者认为,如果没有1950-1970年代中国国家在基础医疗保障、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入,很难想象中国随后出现的经济增长,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政权必须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来评价。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革命的民族主义者和现代派,他们决心赶上西方。
作为近世中国最具现代性的大都市,现代化叙述对上海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同是现代化叙事,恰在如何理解1950年代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1949年是否标志上海都市现代性断裂的问题上,尚存歧见。
① Klaus Muhlhahn
Rethinking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② Elizabe
eth J。 Perry, "Studying Chinese Politics: Farewell to Revolution? "China Journal
(2007): 1-22。 Lin Chu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Duk引自 第一章 掀动底层:政治统合与里弄换颜(1949—19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