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的理论
1.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产生了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的矛盾。
爱积极性表述为“给予”。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们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风险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被母亲所爱的感受是被动的,他不必为爱做任何事。要他做的只是存在——是她的孩子。母爱不仅无需报偿,也无法索取、制造和控制。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父爱必须有报答,如果你不按他所希望的去做便会失去他的爱。
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标志,存在于这一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以及最终与他们分离(他是自己的父母)的过程中。
3.爱的对象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作为整个世界而不是对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1)兄弟的爱/博爱,是构成各种爱的最基本都爱。兄弟的爱是对整个人类的爱,建立在我们所有人一致的这种感受上,是平等的爱。
(2)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母爱是不平等的,具有利他的无私特性。母亲不仅必须宽恕而且必须希望并支持孩子离开她。
(3)性爱,是排他性的,不具有一般性的爱,肉体的结合意味着克服分离。
(4)自爱,与爱他人并不排斥。自私者缺少自爱。无私是美德。
(5)对上帝之爱,是在私有制社会中人们无力抗拒自然力和社会力对人类永恒的爱的粗暴阻碍而异化了的人类永恒之爱的反映。应该铲除那些使人类永恒之爱虚幻成上帝的爱的社会障碍,通过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克服自然力的束缚,逐步向人类永恒之爱前进。
自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总序、译者序
1.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荣格和阿德勒进行了发展,沙利文、霍妮、费洛姆是新精神分析学...
-
一、爱是一种艺术吗?
消费社会的爱情交易—— 现代人的幸福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在于购买一切能付的起钱的商品...
-
二、爱的理论
-
三、当代西方社会的爱极其瓦解
现代人把自己转化为商品;就其地位和在人格交换的市场上的条件而论,他把自己的生命能力当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