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
事实上女少年队只是日趋没落的魏玛共和国的女孩子当中某种形式上的先驱者——跟其他青年联盟组织一模一样,比方说一“徒步旅行小姐妹”或女童子军。没有父母跟随就乘车出发了,跟男孩子一起坐在篝火旁,甚至夏夜里在一片森林空地上跳舞一一这就像是对市民社会的挑衅,就像是对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的示威。P96 由于其他青年组织遭到排挤,女孩子们蜂拥着加入德国少女联盟,于是德国少女联盟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成员最多的少女组织。P98 在大多数青年人中也显露出一种观点:“新时代“是自觉地离开父母的环境,抛弃共和国以及它的一切问题,也要抛弃市民文化的陈腐的约束。就这方面来说,国家社会主义奇怪地也具有青年运动的特征。它那些具有权威的主角们的年龄也说明了这一点。希姆菜32岁,戈培尓35岁,席拉赫25岁,希特勒当总理的时候43岁,是国社党领导班子里最大的人。 我是什么?我只会站在马路边上看着?我突然渴望投身到这个洪流里去,消失在它之中,任它带我远去。“(第三帝国青年领导层新闻负责人梅莉塔.马施曼回忆第一次接触到国社党人的感觉)P99 我们采访的大多数人对这样不公正的事例只能说一点点。......他们记得清清楚楚的是那些正面的回忆。P102 一些当年的歌手今天才意识到这些旧歌词传递的是更为深刻的信息。“我们年轻人朝着太阳前进,深信不疑”,“德国,即使我们段灭,你也光辉照大地",“我们的旗帜比生命更重要”:歌词成了思想一体化”的锐利武器。“我们没有经过思考就接受了那些话,”英格博格·泽尔特说,“我们就像鹦鹉学舌似的,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因为大家相信,这背肯定是对的。”在“俱乐部”的保留歌曲里,除了那些为“祖国”而牺牲的歌,也有一些无害的民歇,这有助于对演出的理解。 古徳伦·保泽旺说道,“外出旅行对青年人总是起作用的。这不仅仅影响到人的理智,而且也影响到人的感情。 纳粹分子很狡猾,他们把童子军和青年联盟那里的东西全都接了过来。”P103 帝国青年团领导层一个女负责人(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全体姑娘们可以健康地明确把他们的聪明才干投入到人民和为国家的服务中去。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在于什么知识的积累,而是一切取决于集体和姑娘们的举止行为。P106” 一个“新时代“极权主义要求的核心问题特别明显地出现了:消除个性,以利于一个模糊不清的“民族的”同一性。......“人们就把这叫做理想主义."在党代会和群众游行时,这种人为制定的献身精神通过穿制服的群众表演出外在形式来。P106 过去经历的片面肯定的描述可以说是对个人的无奈开脱。当然在绿地上练习圈操和表演舞蹈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不好的只是那个藏在政权当局一切努力背后的伟大目标:”把青年人的心占为己有“,如戈培尔所要求的那样。P107 ”不停地经受考验“的要求影响到希特勒时期儿童们的每一项工作,.....高于一切的是作为中心思想的否定自己。P108 当时人们在不同时段对于政权当局不同的支持程度还依赖于年龄和社会环境、地域和家庭背景——以及在专政的后半阶段依赖战争的形式。 ...... 在整整三年里政权当局所取得的“成就”一一充分就业、解除“耻辱”的凡尔赛和约ー一中还有一件,那就是让青年人相信“新时代”的优越性。严格说来,消除失业是由高额的国家债务支付的,凡尔赛赔款规定数额事实上已经由共和国政府大大减轻了,大多数人在当时的德国这个信息荒漠中当然无从知晓这一切、这种手段多么卓有成效,以至于今天有些谈话中还不时地提到:“可是修了高速公路!”或者:“人们夜里还敢上街呢! 怎么让这些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步调一致呢?在我们收集到的所有关于青年时代的回忆中,一个关键的时刻是德国少女联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无数的仪式。升旗 、纪念活动或者庄严的致辞把个体聚合起来塑造成为“盟誓的集体“。在希特勒年代的日历上全是关于“运动“的节假日。……当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了,这一连串“节假日”完全是针对教会年度中的固定节假日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假宗教特征在这里已经明显地是针对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希特勒与罗马教皇的协定以及德国主教们致新“元首”的全部贺信也未将这一点有丝毫改变,独裁者在最密切的圈子里已经公开宣布过,战争胜利后再跟教会“彻底清算”。P114 一个“德国姑娘”的标准形象再配上正确的发型才是完美无缺的,长辫子或者193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的“奥林匹克发卷”成了忠于纳粹路线的发型。 ……独裁者喜欢身边围绕着身穿这类衣服、举止行为整齐划一的姑娘。满满几火车车厢的德国少女联盟的欢呼者被运往贝希特斯加登,从那里她们才可以像香客似的去“山庄”朝圣。希特勒和他周围的人等候在上边,然后让这位“令人喜爱的元首”在不停转动的电影新闻周报摄影机前出尽风头。这样产生出来的照片不费吹灰之力便进入了从斯大林到齐奥塞斯库的画廊。希特勒特别愿意让那些朝气蓬勃的臣民们去影印。——〈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P120 1933年就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限制招生名额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中女性所占比例维持在百分之十以下。 那么,在希特勒青年团的文献资料里可以找到下述段落也就合乎逻辑了:“为了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必须制止大量知识的堆积。”另外一段:“我们希望姑娘们无条件地相信德国,相信元首,有朝一日再把这种信仰播种到她们孩子的心里,那时纳粹主义将永远存在下去,从而德国也将永远存在下去。 生育与现存社会制度一致的孩子是终生的使命…P123 ”事实上独裁者根本不必为他的女子民们可能会提出妇女解放的要求而担心。“战后有人对我说,”安妮玛丽·施特拉索斯基说,“说这些年我们完全生活在不自由之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点。我根本没发现我不自由,因为我对现在解释的自由这个概念根本不知道。”P126 1941年母亲把照片上的犹太女友挖出来时,会引起什么样的内心矛盾。肉体消灭之前,先开始了精神上的清算。P134 伊姆嘎特·罗格讲到,把阵亡看做是为祖国的最大牺牲的这种幻想也能使女孩子们十分激动“我还记得,我这样一个年轻的姑娘,有时站到镜子前面,摆出一副英雄般的姿态,设想我现在可以为元首、为人民、为祖国贡献我的生命,然后所有其他的人可以在和平中生活。我心里有这样一股心血来潮的奇怪念头。P144 因为缺少信息而盲目信仰,这也可能是每个独裁国家中支持政权的最强有力的支柱之一。P150
27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