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读书笔记
《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总共三章,第一章《圣天子的违法逃亡》从孟子回答学生桃应“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的问题开始,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两难问题。
1.“孝”与他人权利的冲突。舜窃负而逃与徐泰救父的故事虽然感人,但是,两则故事都只关注舜与徐泰的孝,却忽略了被害者——被瞽瞍杀死的人和替徐泰叔父去死的张隗——的利益。儒家给出的答案是,每个人按照各自的角色程度不同的权利义务。舜和徐泰尽了孝道,至于被害者的利益,由他们的子女进行复仇。儒家主张顺应人之天性的爱,按照情感的远近程度不同大小的权利义务,天性的爱高于政治伦理。因此,舜“窃负而逃”虽然受到苏辙等人的批评,但仍旧为儒家主流观点所肯定。
2.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的冲突。亲亲相隐出自《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儒家认为,父子之情在所有情感中是最深厚的,父子相隐是这种感情的体现,因此,亲亲相隐原则为儒家所推崇,舜“窃负而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儒家推崇的另外一个圣人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却诛杀兄长管叔,这与儒家注重亲情的原则相违背,因为,按照舜“窃负而逃”的原则,周公应当主动让位给管叔。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的例子在古代中国都能找出很多,而且二者往往都为儒家所推崇。历代儒者为理顺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之间的冲突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为公义舍私义、“经权之说”、大义灭亲父可施之于子,子不可施之于父等。熊逸给出的答案是,在春秋宗法制的背景下,家大于国,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宗主首先要维护的是家族的利益,所以,周公的做法道义上有亏,而舜和石碏的做法是符合儒家道义的。这个说法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成立的,但是,不能解释后世的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的冲突。
3.忠与孝的冲突。这个冲突的实质与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的冲突的一致的,伦理道德与政治道德的冲突。按照儒家的理想观念,当然是孝在忠先,所谓齐家后才能平天下。但是,现实中,往往是天下重而父母轻。相对于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的冲突,忠孝的矛盾解决方案要简单的多。按照儒家身份关系,忠孝的责任随着身份的转变而转变,即出仕前以孝为先,出仕后以忠为先。
4.其他。除了上述三个冲突外,第一章还通过嘉靖“大礼议”阐述了称谓的之于儒家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儒家对违背人情行为的不容忍。
最后附上一点思考:之所以会出现正义两难问题,根源在于儒家思想根植于宗法制,在周朝宗法制背景下具有正当性,但是,宗法制瓦解之后,儒家思想其实已经失去了合法性的土壤,所以,原本以家为先的理念面对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权时,在面对家国冲突时,必然会产生两难。两难是逻辑一贯性的必然结果,宗法制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必然会与中央集权的行为准则相冲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