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的影子 6
17世纪时,笛卡儿用“我思故我在”描述了一个重要的新观点:能够思考现实本身就是一个现实,我们不需要任何人为我们证明,也不需要任何预告现代哲学诞生的枪声。 18世纪时,大卫·休谟深化了这一观点并得出了结论:没有通过感觉得到的现实以外的现实,感觉是认知的唯一有效途径。因此,实证主义者就认为,在看不到椅子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没有把握说椅子存在。 伊曼努尔·康德也对这一观点有所研究。他将现实和人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尽管他所接受的宇宙起源观点是最不确切的:只可思考,但无法被认识。 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给事实带来了新的定义。此前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事物,比如时间,在相对论之后都会根据观察者的地点和状态发生变化。 引自 洞穴的影子 6 大脑并不能看到世界本身的样子,而是根据以往有用的经验来判断。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认知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碰撞。“纯粹的观察者”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总是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互作用。 人类学领域也一样。一项深入某一部落的田野调查从来就不是客观且百分之百可信的,因为进行研究的人类学家已经打乱了他正在研究的自然生活。 这是一个对量子研究的比喻。在量子世界中,不论是观察还是测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比如罗森茨威格发表于《科学美国人》关于认知的研究证明,我们与那些能够使我们得到错误结论的感觉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视觉系统已经习惯于个人视角对现实造成的扭曲。在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中,大脑自主抵消了扭曲,而不需要人为干预。” 引自 洞穴的影子 6
4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