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流
鐘鐘 (学以为己)
本章的核心问题是:1.如何理解(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交流?2.如何理解作为交流的教育?作为交流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特征?3.如何理解参与及其作为交流教育的核心路径?如何理解真实参与?4.意识与交流作为教育哲学起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5.如何理解以交流形而上学为起点的解构与见证解构?
在这一章中,比斯塔首先通过论述杜威的“交流学”,指出交流是一个意义和解释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引导和意义产生的过程(43),而非信息的传送过程(40)。交流过程具有合作性,是双向的。基于对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解,比斯塔进一步指出,教育中的交流主要指“教育主要通过交流由传输构成......交流应当理解为分享经验的过程,直到它(经验)成为一个共同拥有的事物”,而“参与到一个共同理解的交流”是教育的核心机制。由此,讨论主题转向“真实参与”。
比斯塔从杜威的论述中得出,“真实参与”的前提是“所有人都认识到共同目的,并且都对它感兴趣”。简单来说,即所有人有着共同的愿景/兴趣。“真实参与”的过程是互相理解的过程。所谓互相理解是在人们共享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在共享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和情感,并且所有人都认为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是有价值并值得被回应的。这些思想与情感不是相互传输的关系,而是相互激发的关系(46)。“真实参与”的结果是所有人获得共同理解,从而拥有一个“共享的世界”(51)。在此,比斯塔援引了学习“帽子”的例子来说明教育中的真实参与。
以上关于教育的参与理论中有“相互理解”和“共同理解”两个关键概念。其中,“相互理解”指所有人取得对彼此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而“共同理解”在比斯塔看来,即共同理解事物的意义。那么,如何获得对事物的共同理解呢?比斯塔认为,事物的意义一方面由其本身独特的用处提供了本体论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社会实践(48)(真实参与;联合行动)得以浮现,如他说,“意义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并通过社会实践来呈现”(48-49)。从事物意义的浮现机制可以看出,意义具有社会性,同样的,反思也具有社会性。通过联合行动进行反思,使得从行动向明智行动的跨越得以实现。
那么,交流的参与理论对教育有何启发?有关意义的交流理论启示我们要摒弃那种要求儿童“从外面”观察,然后发现世界意义的观念(即以意识为起点)。相反,应当使儿童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社会实践来呈现意义。比斯塔举例说,比如教数学应该把使用数学的实践活动带入学校中,又比如正式课程(脱离社会实践的人为附加物)对儿童的学习远不及隐性课程有效。同时,有关意义的交流理论将教育看成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真实参与的过程,是一个联合活动。比斯塔指出,“杜威的教育哲学既不是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而是一个彻底以交流为中心的路径”(49-50)。
至此,比斯塔通过介绍杜威的交流行动哲学(一种开放的、无法确定的、促生性的和创造性的“弱交流”(53)),向我们展示了教育作为交流的内涵与特质。比斯塔进一步充实了“弱教育”的维度——“交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杜威的交流行动哲学并不存在问题。比斯塔从论述意识与交流作为教育哲学起点的不同之处开始,论述了杜威交流哲学的局限。在他看来,从意识到交流的转换实质是从“本质的形而上学”到“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转移,前者关乎“是什么”的本体论追问,而后者关乎“我与什么如何联系”的存在论探讨。尽管杜威重视交流,但杜威哲学中的交流所关注的经验建建构并没有摆脱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在此,比斯塔引入了“在场形而上学”的概念。在他看来,本质的形而上学和存在的形而上学都是在场形而上学的范畴。“在场”被视为永恒的、纯粹的、自足的和充分的源头,是“至高存在的决定”。以前从“在场”这一源头发出的事物都是派生、合并、退化和意外...(55)。这一“发出”的过程,就是德里达所说的解构。
zc-帮助理解:柏拉图的“理型”就是“在场”。理型不需要依靠外物来决定或界定,理型是自足和完满的。理型的光照在世界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理型的影子。本质主义形而上学追求的是认识理性,而存在形而上学的志趣在于关注“照”的动作,即解构的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没有解构的能力,解构是自然发生的,即一切都在“自动解构”(57)。我们所能做的是“见证建构”。通过见证解构来揭示被形而上学所掩盖的事物,从而使被遮蔽的事物在场。比如我们看到了“在场的”恶,而“善”可能就被恶的在场排除在外。见证建构,即见证那些被表象的在场所排除在外的事物。基于这一理解,可以看大,建构并不意味着破坏和否定,相反,它意味着一种肯定,肯定那些被系统排除在外的事物,发现“相异性”,而这就是对“他者”的妥善处理。
带着“解构”的概念回看交流,发现:在交流行动哲学,或者说交流形而上学中,交流即“在场”,即这一哲学的源头。交流的“在场”意味着它排斥了某些东西。于是,我们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交流是基于相似的世界观,还是基于差异?简单地说,作为在场的“交流”到底排斥了什么?显然,这与交流哲学的交流意图是相悖的。因此,我们必须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不再从外面描述实践,而是在日常交流中加入交流的方法。同时,我们需要将交流看作是一个解构的过程。(什么意思?)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