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迎来了第一个我真正激动的章节,整部书的灵魂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诸葛亮要登场了。
作为重量级的主角,作者为引出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其实之前已经做了很长的铺垫,刘备有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万人敌,但文却仅有孙乾、糜竺等辈,刘备自己也苦恼不已。作者先是通过的卢马越过檀溪,特别是刘备“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的论断,引出刘备仁德君主的形象。刘备越过檀溪后,遇到水镜先生,首次引出“卧龙”的角色,读者们纷纷吊起兴趣,这位“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奇才到底是和许人物?下一个登场的角色是“单福”,也就是徐庶,徐庶因为水镜先生的举荐,特来投刘备,来之,便立奇攻,大破曹洪。程昱对曹操说,此人才能“十倍于昱”。此时读者们应该都跟我一样,觉得刘备得到他应该可以大展宏图的时候,徐庶被曹操用计引回许昌。走之前,于刘备依依不舍,刘备凝泪送别,要砍伐“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的树林一段,也分外感人。在此时再次峰回路转,徐庶啪马回来,举荐诸葛亮,我跟刘备一样,发出原来他就是卧龙!大贤就在身边!这样的感慨。主角登场了!
接下来便是三顾茅庐的剧情了。这段耳熟能详的段落,是我觉得目前为止,读起来最为畅快,最为喜欢的段落。先是水镜先生上门拜访,发出“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有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读到这里,感慨万千。我想,诸葛亮为什么成为千古以来文人尊崇的伟人,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这股逆天改命的豪情吧。此时的天下,曹操已经一统北方,刘表刘璋不入流的角色,孙权占据江东,但与曹操相比较为弱小。大概大部分都觉得,此时要么投奔曹操,要么投奔孙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偏偏孔明不是这种俗人。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主公,符合自己的性情,能够信任自己的能力,势单力孤又如何,无安身立命之处又如何,我愿意为君呕心沥血,博的一方基业!而之后的进程,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从一个飘零的将军,完成三足鼎立之势,逆天改命的能力与豪情,让人敬仰,让人热血沸腾。
大概这也是刘备阵营比较受大家喜欢的原因吧,刘关张的兄弟情,那一句应验的“同年同月同日死”,然人潸然泪下,刘备赵子龙的君臣情,刘备诸葛亮的知音情,刘备他们,就像一个充满梦想的团体,在乱世中实践自己的信念,聚集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从零开始,打拼,奋斗,最终占领自己的领地,最终完成称帝的大业,虽然后来,各自老去,死去,但这段经历是如此的动人,如此的催人泪下。
之后这一段三顾茅庐,写的实在太过精彩,我忍不住反复读了好几遍,先后引出传唱孔明诗瑶的农户、孔明的三位知音、弟弟、岳父,身边的人已经如此优秀,让我们忍不住想立马见到孔明其人,偏偏作者却有不慌不慌婉婉道来,让我们怎么不急不可耐。中间张飞的插歌打诨也分外有趣,最终孔明出场时,“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感”,之后初中就要求熟背的隆中对,更是将其才能托出。是他,是他,就是他!隐居隆中,但尽知天下之事,虽未见到刘备,却早已为其准备好了三分天下的决策。“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孔明要走了,他要离开他隐居十年的地方,走之前,他跟弟弟说道,“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还未成功,他已经为自己准备好回家的路,但我们都知道,孔明27岁离开隆重,54岁去世,真正奋斗了半生,他最终,他没能回到这块土地,我想,在他去世的瞬间,眼前可能又会回想起刘备三顾茅庐的日子,回想起跟弟弟告别的画面吧。读到这一段,我的眼中已经满是泪水。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飞跃疯狂世界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口吕布殒命
吕布的命运终于迎来终结。这位三国中物力最强者,终究迎来结局。死于犹豫不决,死于命运所限...
-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东辽
浩浩荡荡的官渡之战结束了。吕布,公孙瓒,袁绍先后退出历史舞台。郭嘉,这位三国杀中的卖血...
-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宜州牧
先取荆州,在得益州,刘备终于达成隆中对中达成的愿景,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有了争夺天...
-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 这一阶段中,三国中的老人们,纷纷陨落。刘关张,曹操,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