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圣灵与仪文
Inhacspevivo
读过 新约概论
- 2020-02-16 09:24:13
2020年2月14日 10:49
第二十二章 圣灵与仪文
【圣灵主导的教会】
早期的教会完全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成员们从不费脑筋思考一个教会应该怎么组织,他们只是想聚在一起,于是就聚在了一起。基督死后,他们感到茫然灰心,甚至在基督复活之后他们也很担心。五旬节那天,上帝将自己的生命注入那些因为灰心而沉寂了的生命里,门徒们因此感到获得新生,友爱,对上帝、彼此和世人的爱心把他们团结起来,排除一切世俗生活中的障碍。圣灵带领他们,他们的全部能力都是从圣灵来的。那个时候的使徒从不把教会理解成一种官僚机构,而是像保罗一样把它视作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圣灵是教会生活的组织原则,因此基督徒们无需自己组织教会,他们不是什么教权制度,而是相亲相爱的家人群体。
【形成制度的教会】
此后40年一切都变了。公元59年罗马教会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克莱门特一书》记载,哥林多教会依然被众多派系纷争和辩论弄得乱七八糟,而罗马教会发生了新变。在罗马,教会部分领袖在教权制度中担任官员,他们从自己的职位上得到了权柄,这些“主教和执事”是使徒们的继承人,他们要运用使徒们的权柄来治理哥林多教会。当时教会的人区分为“神职人员(又分为大祭司和祭司)”和“平信徒”,官场那一套被带进了教会。随着人越来越多,领袖们发现必须要用制度组织教会。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修在写给各地教会的七封书信中发表了自己对制度化教会的看法,他为执事、长老和主教之类神职的存在辩护。不久之后大家就都采纳了,教会从此不再是属圣灵的团体,而成为巨大的社会组织;不再依靠圣灵的领导,而以一个受命的男人(从没有妇女)组成的教权制度来控制,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涉及生活细节的条例和规定,人们认为领袖说的话就是圣灵说的话。从前信徒们到了五旬节自动成为教会的一员,想退出都不行,而现在教会成了俱乐部,能否成为会员取决于他能否接受相关条例和纪律。这一转变到2世纪中期就完成了。“在圣灵中生命获得大能”的观点已经没人听了。
【变化中的教会】
教会的成长
早期教会扩展得非常迅速,然而并没有思考如何组织一个教会,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原始的管理组织,比如司提反是原始的希腊化基督徒领袖。就连早期耶稣的十二门徒中也有专门管钱财的加略人犹大。早期教会经常把信徒的钱放在一起进行资源共享,随着教会规模扩张,一些职位(他们只是教会的仆人)为了管理方便而设定,与信仰无关。在耶路撒冷教会,雅各是主要管理者,第一位“主教”,罗马教会没有清晰的记载。早期教会非常松散,人们全然不知正式的祭司或牧师是什么概念。
异端和正统
2世纪教会向规范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争执和竞争的产生。保罗关于圣灵和职务的理想化的想法很容易被自私者所利用为自己谋私利,同时也难以让别人信服,有些竞争者宣称自己拥有圣灵,能行更加壮观的神迹,甚至威胁了保罗的地位。局面在最有权威的人去世后变得更麻烦了,边缘团体(如诺斯替派)发展很快,基督徒们的教会开始从三方面审视其信仰生命。
信仰:基督既是人也是神,最初的门徒和使徒都没在区分他的人性和神性上浪费时间,他们只是自然地相信了,但后来有人宣称耶稣只有部分神性,保罗死后问题更大,信徒们需要对自己的信仰有一个更精确的定位,而当时的信仰书信集还没有收集起来,口传而不是阅读还是主流。
敬拜:最初他们每天都自发在一个人(不一定是谁)家里聚会,但随着人越来越多,他们要找一个公共场合聚会,这种聚会可以联络信仰,但也给一些人破坏信仰的机会。为了保证带领敬拜的人的忠诚,到1世纪末期敬拜已经有了固定的形式而不再开放和自发。
权柄:教会内部将要分为有权柄来组织的人和没有权柄来组织的人,最早期的教会的权柄在使徒们身上。任何具有公认权柄的人最后都要继承使徒的位置。
1、社会变革: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一个具有鼓动性的领袖发起的团体,在这个领袖死后都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原来领袖的亲密同伴成了他的正式代表,在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份既定利益,他们处于特权等级上,而其他成员则为他们提供经济上和其它方面的支持。而原来领袖的个人魅力失去了,变成一种更有形的品质从任职者手中不断传递下去。但早期教会的制度化开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素,尽管它一开始就有制度化倾向。唯一能阻止教会发展为完全为领袖谋利益的信念,就是教徒们普遍相信耶稣是活着的,就活在他们中间;而教会也自信自己是被圣灵建立的团体。一旦教会开始开始怀疑,并且错误地使用恩赐,那么它就难免制度化。
2、落空的盼望:门徒们天天活在耶稣就会再来的盼望当中,然而数十年过去仍然什么也没有发生,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并把教会改造成有形的组织。不同的团体对耶稣的期待不同,有人保持加缪式的坚韧的悲观主义精神,有人采取想象式的投机,天天不务正业专心准备耶稣的到来。保罗说基督徒们应该先做好自己的事(谋生,帮助他人),不能想着从宗教中逃避什么。最后,对耶稣再来的期盼完全消失了,人们发现教会就是耶稣应许的新社会。这是教会制度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或许那个时候的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就是耶稣所期待的新社会,他们总是以为自己信了就会有奖励到来,不管是财富、运气、智力还是过上另一种幸福生活的权力,他们总是盼望外界给自己一些东西。但基督教的核心是内求的,基督徒的生命从此就有耶稣在内部与他同在了,他信靠耶稣,就能获得安定的力量,采取耶稣的方式爱人如己,践行上帝的国的宗旨,就是进入了上帝的国。外部环境如果不能提供比较好的反馈,那教会内部应该会给他们未来世界的体验。)
【特别文章】
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共产主义”
早期教会成员并不是一开始就把全部财产变卖,而是需要的时候变卖一部分,换来的钱与成员分享;后来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忘记用共同做工的方式平衡花销。这种“共产主义”的自发性显得与众不同(和库姆兰人、犹太人那些明确的条例相比),而耶稣一直坚持认为有钱人比穷人更难甘心追随他,因此信徒都很贫穷,也没什么可以分享的。此后,教会很快摆脱了简陋的无产阶级而成为中产阶级,共产主义生活方式更加不受欢迎了。耶路撒冷教会基督徒一直都很穷。
将新约整理成书
一部权威,27部书构成,名为“正典”,实为“度量杆”,用来检验所有神学和教义的观点。这部书的形成过程持续到4世纪,发展分为4个阶段。
1)最初,基督徒将特殊权柄赋予一些教导集,但它们并没有固定的明确意义的形式。四福音书那时已经有了,但没有对耶稣教导的统一汇编。使徒们权柄很大,保罗写的信几乎被推为经文。
2)1世纪后的使徒后教父时代,如伊格纳修、罗马的克莱门特和波利卡普等人,他们也很尊重新约,尽管没有概括称为“经书”,此外他们还重视一些犹太教作品。
3)马西昂派,马西昂公元150年离开教会时宣称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福音,是耶稣秘密传给门徒们的,它编写了圣书清单,包括一部与任何福音书都不同但是与路加福音很相似的福音书和保罗的十封书信。此时还有很多边缘教会群体也有自己的福音书,迫使教会尽快确立经典,2世纪末法国里昂主教爱任纽编订了新约正典,还制定了一个粗略的检验方法:最有价值的书应该是与使徒们有关的。到了3世纪,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在《教会史》中列出三种基督教作品,一类是明确的权威(四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彼得前书、约翰一书、启示录);一类是显然没有权威的作品(保罗行传、黑马牧人书、彼得的启示录、巴拿巴书信、十二使徒遗训、希伯来福音书);还有就是争议作品(雅各书、犹大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
4)公元4世纪,在教会东部阿塔那修和西部迦太基会议发现了经典权威目录,其中就是我们今日看到的27部书,此前它们已经广泛使用,4世纪的决定不过是一种正式认可。
Inhacspeviv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十章 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什么?
2020年2月14日 9:45 第二十章 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什么? 【从书信到神学】 书信的应用性是第...
-
第二十一章 自由与群体
2020年2月14日 10:49 第二十一章 自由与群体 【教会是什么?】 “基督徒用来敬拜的建筑物”。...
-
第二十二章 圣灵与仪文
-
第二十三章 教会及其犹太起源
2020年2月15日 18:03 第二十三章 教会及其犹太起源 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当中发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