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真实
餐馆不在提升菜品口味上下功夫,反而讲究景观、装潢、服务等附加属性对顾客的吸引力,比如什么高空旋转餐厅、菜单上名字五花八门的菜品、制造网红效应,都是恶俗的体现。这种心态还蔓延到对瓜果蔬菜“相貌”对评判,拒绝果蔬自然的样子,追求没有斑点、不长虫、色彩鲜艳的样貌。
民众的整体品位不高,作者将其归因于美国基础教育薄弱和大量的“功能性文盲”,也就是那些不看书,只通过电视、广播、小道消息来了解世界的人。再想想身边那些胸无点墨之人,平时不读书,就靠朋友圈和抖音获得信息,听闻网红就一拥而上,还要装作品位不凡而洋洋自得。
按照保罗·福塞尔的定义,所谓恶俗,就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位、有价值和符合时尚的东西。作者这样批判道:这个国家将数亿美元花在"探索"外层空间上,同时却有数以百万计的穷人和饥饿的人像印度加尔各答人一样露宿街头;成百上千万的人在精神和文化上如此空虚,以致他们给自己作定位并获取自尊的主要方式就是去"购物"。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只挑剔、不解决问题的批判姿态。某些文化观念、现象被斥之为恶俗,势必涉及背后关于文化品位的权力之争。作为文化批评来说,不去洞悉更深层次的缘由,只用贴标签的方式将之逐出自己的精神视阈,是浅陋且不负责任的。
9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