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驳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
Wash_Bottle (Ein Tagtraumer der Welt)
读过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如果没有马克思衷心赞赏的中产阶级,我们就不会得到自由、民主、民权、女性主义、共和主义和科学进步等一大批宝贵遗产,同样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贫民窟、血汗工厂、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战争和梅尔·吉布森。 引自第14页 那么中产阶级的存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本应该不是问题,而是现实。因为中产阶级的产生并不是人为设计,人为导致的。他们既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永远站在社会进步或是社会正义的一方。我觉得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阶级是比较合适的:他们是一群保卫自己生活的人。或许其中的一些在寻求改变的方法,另一些则更为保守,但是总体而言,他们的利益集中在现实状态,一种处于稳定的、甚至是幸福的状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花费太大的代价,一旦下定这个决定——便与过去的生活说再见了。
斯大林主义已经是失败的血腥实验,它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让世界其他许多本该从社会主义获益的地方嗤之以鼻。 引自第15页 至少伊格尔顿看来,斯大林主义的可取之处是现实的,但并不表示其是符合社会主义理想的。实际上伊格尔顿也表示对这种思想观念的不认可,可以说开除了”社会主义“籍。
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在对大多数人实施剥削的情况下才能创造财富。 引自第16页 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设想过会在穷国实现社会主义。……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不可能消除社会阶级,因为剩余物质太少而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人们对剩余物质的争夺反而会重新导致社会阶层分化。 引自第16页 马克思主义者也从来没有设想过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的可能性。……社会主义革命当然要在某一地开始发生,但是却不可能在一国范围内最终完成。 引自第17页 布尔什维克时期俄国实行的对劳动的军事化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式努力奠定经济基础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如大众民主和真正的自治)被毁。 引自第18页 理想的社会主义需要掌握高技能、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优秀政治素质的民众,还需要繁荣的公民组织、高度发展的技术、开明的自由传统以及民主习惯。 引自第18页 这种条件只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长期执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才有可能,比如美国和法国(当然二战以后法国已经“不够发达”了)。个人而言,或许有一种西方中心论在里面,但正如其后面所言,资本主义或许不是必须的。
当时俄国的局势…只能在物质和文化的极度贫乏、原始和粗陋状态之中挣扎前行,从而践踏或者扭曲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努力。 引自第21页 以下是作者伊格尔顿对社会主义运行的一些想法。
市场仍将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治的合作社将在市场中相互竞争。 引自第23页 市场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对计划的充分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因为“没有市场关系的经济核算是无法想象的”。 引自第25页 我们如何避免市场中长期存在的短视行为,如何克服无视整体社会图景的不良习惯,如何规避因其作出的支离破碎的决策而带来的长期反社会影响?……(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一个既非中央计划亦非市场控制的经济体制。 引自第25页 这种人民大会的权力,是通过民主选举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进行传递的。 引自第26页 社会主义的问题就在于耗费了人们太多的时间进行无休止的讨论。……目前资本主义的管理和组织同样耗时费力。因此,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社会主义耗费的时间比资本主义更多。 引自第27页 …人们将在没有国家管控和畸形市场压力之下自由开展创作。 引自第29页 …资本主义经济:它目前的运行秩序依然无可挑剔,但同时对贫困、浪费和经济衰退也拒绝承担一丝一毫的责任。 引自第30页 这种设想,很明显不只是伊格尔顿本人,包含了不少当代或已故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想法。其目的是要对那些批评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驳斥,但是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表示怀疑。在作者和一部分人看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可实现的,困难在于人们不愿接受一套新的社会体制;但是问题在于作者并没有很好地证明这套体制确实是可运行的,也没有实例来证明这种体制是可以长期稳定的——至少在一代人的生命中。更重要的是,关于这种低效率的、长期的争论来实现的民主,只有在外部环境极为稳定和和平的状态下,或许才有可能实现,任何外部的强大压力都会把这个系统推向独裁或毁灭。另外,由于中央的领导能力大大下降,分权的政体很有可能导致地方势力抬头,进而形成更严重的地域歧视和区域性的贫富分化——尤其是在那些没有太多可以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源的地区。如果我们愿意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实行民主,那么我们确定自己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理想么?
Wash_Bottl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驳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之后生活仍将继续,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所在。 很有意思的一点,和之前描述的...
-
第二章 驳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
-
第三章 驳马克思主义宿命论
两条重要的原理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其一是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二是生产...
-
第四章 驳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
从“乌托邦”这个词的日常意义上讲,马克思对那个没有痛苦、死亡、失落、失败、崩溃、冲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