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的自身1
(1)一個人的自身比起這個人所擁有的財產或者他所給予別人的表象都更能帶給他幸福——這一點我們大致認識到了。一個人本身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他自身所具備的東西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一個人的自身個性永遠伴隨著他,他所體驗的一切都沾上他的個性色彩。無論他經歷何種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這一點適用於人們從物質事物中獲取的樂趣,而享受精神上的樂趣則更是如此。
(2)對於人的幸福起著首要關鍵作用的,是屬於人的主體的美好素質,這些包括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一句話,“健康的身體加上健康的心靈”。
(3)上述這些主體的美好素質當中,最直接帶給我們幸福的莫過於輕鬆、愉快的感官。因為這一美好的素質所帶來的好處是即時呈現的,一個愉快的人總有他高興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愉快的人。一個人的這種愉快氣質能夠取代一切別的內在素質,但任何其他好處都不可以替代它。……當愉快心情到來之時,我們應該敞開大門歡迎它的到來,因為它的到來永遠不會不合時宜。但我們往往不是這樣做:我們經常會猶豫不決地接受愉快的心情——我們想先弄清楚我們的高興和滿足是否確有根據。又或者,我們擔心在嚴肅地盤算和認真地操勞之際,高興的心情會打擾了我們。其實,這種做法是否真有好處仍是一個未知數。相比之下,高興的心情直接就使我們獲益。它才是幸福的現金,而其他別的都只是兌現幸福的支票。高興的心情在人們感受高興的此時此刻就直接給人以愉快。所以,對於我們的生存,它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恩物,因為我們生存的真實性就體現在此時此刻——它無法割裂地連接無盡的過去和將來。由此可見,我們應把獲得和促進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種追求的首位。確實。能夠增進愉快心情的莫過於健康,因此,我們應該著重獲得和保持身體健康——愉快的心情就是從健康的身體裡長出的花朵。(保持身體健康的手段:避免一切縱慾望放蕩的行為、令人不快和劇烈的情緒動蕩,以及長時間緊張的精神勞累;每天至少在戶外進行兩個小時的身體快速運動;勤洗冷水浴,飲食有節)……
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的愉快情緒,而愉快情緒又取決於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
“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我們的幸福十佔其九依賴於我們的健康。只要我們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樂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處——無論這些好處是什麼——都不再具有意義,甚至那些屬於人的主體的好處,諸如精神思想、情緒、氣質方面的優點等,仍會由於疾病的緣故而大打折扣。……健康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的確是頭等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大的愚蠢也就是為了諸如金錢、晉職、學問、聲名,甚至為了肉慾和其他片刻的歡娛而獻出自己的健康。我們更應該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4)但愉快的心情卻不完全依賴於健康,因為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也會生出憂鬱的氣質和沮喪的心情。……超常的感覺能力會引致情緒失衡、週期性的超乎尋常的愉快或者揮之不去的憂郁。天才的條件就具備超越常人的神經力量——亦即超常的感覺能力。亞里士多德相當正確地認為:所有傑出、優越的人都是憂郁的“所有那些無論是哲學、政治學、詩歌或其他藝術方面表現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憂郁的”。
(5)“愉快”型與“鬱悶”型。
一個人接受愉快印象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也就越強,反之亦然。同一件事情有出現好或不好兩種結果的可能。
“鬱悶”型的人會因為“不好”的結果而感到悲哀和煩躁,對好的結果也提不起高興勁兒。“愉快”型的人卻不會為不幸的結果悲哀和煩惱,但對事物的好結果缺會深感高興。
對“鬱悶”型的人來說,儘管他們實現了十個目標中的九個,他們仍然不會為已實現了的目標高興,而僅僅因為一個目標的落空而煩惱、生氣。“愉快”型的人則相反,他們會從成功實現了的目標那裡取得安慰和愉快。
總的來說,鬱悶型的人比無憂無慮、快樂的人承受更多只是想象出來的不幸和苦難,但卻因此而遭受更少真實的不幸和苦難,因為他們把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團,總是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想,並因此準備著防範措施。與那些總是賦予事情以愉快色彩個大好前景的人相比,他們更少失算與栽跟頭。
除此之外,在某種情況下,就算是最健康的和或許是最愉快的人,也會想到過自殺。那就是當痛苦非常巨大,或者步步逼近的不幸實在不可避免,這一巨大的痛苦或不幸已經壓倒了對死亡的恐懼。(總之自殺誘因必須越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