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5)
《巴黎景象 》中几乎到处都可以演示出大众的隐秘存在。当波德莱尔把黎明当做主题时,无人的街道就具有一点雨果在夜巴黎觉察到的“无声的人群”的味道。当波德莱尔观看满布尘埃的塞纳河岸上待售的解剖学图册里的插图时,死去的大众便隐秘地出现在那些演示单个骨架的页面上。拥挤的大众就在这“死神之舞”的形象里向前走动。组诗《小老太婆》所描写的干瘪老女人的英雄主义就体现在她们游离出成群的大众,不再能保持她们的步态,不再让思想参与当前的事情。大众是一幅移动的面纱,波德莱尔透过它认识了巴黎。大众的存在决定了《恶之花》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分作品的意义 在十四行诗《致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中没有任何一句话或一个词标志出人群,然而它却在整体上决定了这首诗,就像一艘帆船航行由风而定一样。 大街在我们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 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 瘦长而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 进人诗人眼帘的是一位裹在寡妇面纱里的陌生女人默默地被熙攘的人群推搡着。这首十四行诗要告诉人们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使大都市人着迷的形象恰恰来自于大众,他们在大众那里感受到的绝非只是那些不自在的、令人反感的东西。使大都市人着迷的东西并不是那来自第一瞥的爱,而是那在最后一瞥中产生的爱。这是一种再也不会重逢的别离,这种别离就发生在这首诗中出现着迷的一瞬间。因而这首十四行诗提供了一种惊颤形象,一种具有灾难性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映现了诗人感受的实质。使身体在惊颤中缩紧的——像一个精神病人一样缩紧——并不是那种每一根神经都触到了爱欲的精神快乐,而更是那种性冲动,就像在独居者那里会出现的性冲动那样。像蒂博代所说的这些诗“只能在大城市里写出来”并不是要说明更多的东西。这些诗揭示了大都市生活使爱蒙受的耻辱。普鲁斯特就是这样读这首十四行诗的。因此,他就将此后某天遇到阿尔贝蒂娜视为波德莱尔诗中那位穿重孝女人的化身,并富有意味地称其为“巴黎女人”。“当阿尔贝蒂娜再次进入我房里时,她穿了件黑缎子衣服。这使她显得苍白,类似于那种看上去热烈但实际却无血色的巴黎女人,这些女人总得不到新鲜空气,因为她们总生活在人群中或许还生活在某种堕落的氛围中。她们脸上如果没有脂粉的话只消这么一瞥就能被认出来。”这就是普鲁斯特眼中爱的对象的样子,这是只有大都市人才能经验到的。波德莱尔使这样的爱占据了他的诗歌、而人们会不断地说,对这种爱的满足并不是失败了,而是被省去了。 引自第124页
150人阅读
普布梨钨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现代主义
与戈蒂叶不同,波德莱尔在他那个时代里找不到任何令他欢欣的事物,他又同勒孔特·德·利尔不...
-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现代主义
波德莱尔心中的诗人却以一种隐名埋姓的方式藏匿于他所用的面具后面。他在私人交往中往往摆出...
-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5)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