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本书想到
这本书买了可能有几年了,但是一直放在书架上。疫情期间,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让我看看书,真的好久好久没有安静地读完一本书了。
当初买这本书时完全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花花草草,以及淡紫色的边,和《人间草木》的书名很是合拍。其次吸引我的就是汪曾祺,从课本里曾学过《端午的鸭蛋》,我知道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作品极具烟火气息,能将平平淡淡的日子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惊叹他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如果放在现在,汪老可以去做个生活博主,写写文章,拍拍花草,俨然就是现在网络上的“生活家”。另一个能给我带来“烟火气”感受的作家是冯骥才,曾经也是在语文课本里学过《刷子李》,从此,对天津手艺人就一直充满好奇和敬佩,对天津这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也充满好感,以至于大学期间终于如愿去了天津旅游。但可能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那次天津之旅并未让我惊艳,如今只记得架在桥上的天津之眼,以及河畔一路西式的红房子建筑,还有晚上的天津河边风真的很大。
其实从小我就喜欢汪曾祺这种风格的文章,文笔并不是特别华丽,描述的故事似乎也平平淡淡,猛地一看像白开水寡然无味,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感叹,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片段,说养蜂人的老婆为什么会跟了他呢?女人说“因为北方米好吃,就跟来了”。我莫名中意这样的情节,感慨这个女人的洒脱和率性,虽然语句没有任何修辞和华丽辞藻,但是只要怎么自己喜欢又怎能不算好文章呢?
由此想到初中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两天摘抄五个好的段落,还规定不能少于笔记本的一页。那时每日对这个作业抓耳挠腮,心想到哪里去看那么多书摘抄五个好段落啊,要看多少书才能遇上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啊。最开始,我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这项摘抄作业上,花很多时间去看书,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就像上面说的“因为北方米好吃,就跟来了”这样的话。可是这样的段落语文老师不喜欢,那段时间自己的作业总是“良好”。人总是有虚荣心的,谁不想作业本上满满的全是“优秀”呢?后来我摸索出语文老师的喜好,只要是那些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或者辞藻华丽的句子,她必然会在我的句子下画上大大的波浪线,然后给我的作业给一个红红的“优”。于是我开始迎合老师的喜好,从那时起,我做摘抄作业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再也没有认真地去看书,只是走马观花的,只要看到华丽的句子,管它内容如何,尽管它含义空洞,我也摘抄下来,知道这样的句子老师肯定会满意的。
如今大了,终于不用迎合老师的喜好去完成作业,终于不用带有备考压力而去阅读课本上要求的文学名著,我终于有了“阅读自由”。我不禁讨厌当时的自己,自己怎么这么虚荣和势力。也不敢苟同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这样形式主义的摘抄对我的语文素养并无提升,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已。不知道作为语文老师,她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来强迫学生形成和她一样的审美模式,而遗憾的是这种审美模式似乎并不高级,如今回过头再看那些摘抄下来的句子,只觉得空洞无味,就像市面上那些文艺青年爱的安意如、白落梅之流。
读书确实是能让人静下心来回忆和思考的活动。这虽名叫“读书笔记”,但更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我由这本书所想到的”。说来也巧,今天奶奶翻出了初二时我们班的期末成绩单,上面显示满分120分的语文我只考了100分,想来那时候我正保守语文摘抄作业的荼毒吧哈哈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