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注释:
1.XXVIII 德累斯顿: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亦由1734年-1763年于德累斯顿作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统治波兰。在他统治期间在德累斯顿签订了德累斯顿条约,结束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随后在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中,德累斯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德累斯顿现为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和第一大城市,德国十大主要城市之一,德国东部仅次于首都柏林的第二大城市。
2.国家认同:国家认同 (National identity),是个政治概念。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二、贝纳多·贝洛托德累斯顿油画
德累斯顿老市场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德累斯顿克鲁兹基尔什遗址德累斯顿废墟三、摘录
摘录1:好在关于德国人的所作所为及所经所感,还存在着大量而又普遍的共同记忆。而本书的目的,正是通过讲述其中的一些,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引发共鸣。这倒不是说,本书会在任何一种意义上成为一部德国史,实际上也不可能如此。本书只是试图通过各式物品与建筑,众多人物与场所,去探索德国现代国家认同在形成过程中的丝丝缕缕。 引自 导言:纪念性建筑与记忆 摘录1理解:本书目的是通过描述一些德国人的所作所为、所经所感来了解这个国家。讲述的方式:作者用各式物品、建筑、人物、场所,来探索现在的德国是如何形成的。国家认同一词的定义为: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因此国内外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也主要有两种范式: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和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因此文中“探索德国现代国家认同在形成过程中的丝丝缕缕。”通俗解释为探索现代德国怎样形成、怎么在国际立足的。
摘录2:当然,那其中也有一些与瑞士人及奥地利人共享的记忆。但本书所谈及的是二十五年前形成的德国,以及现今正生活在那儿的那群人的记忆。早在很久以前,瑞士便已在政治上从德意志的余部脱离出来。在上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它的中立性使该国有着彻底不同的历史。奥地利的历史与近邻德国的历史更为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但在许多重要方面也不相同。比如宗教改革未曾使奥地利永久地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其对拿破仓历次入侵的反应,也未清晰地表达出民族国家的排他性,以致未能巩固哈布斯堡王朝原先的领土。奥地利也未曾经历过长期冷战带来的国家分裂,抑或像德国那样出现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奥地利并没有以现代德国那样的严謹与诚实,对纳粹帝国时期的众多记忆和责任进行公开的、痛苦的审视。因此,涵盖奥地利记忆的一本书或许将会完全不同。 引自 导言:纪念性建筑与记忆 摘录2理解:文中“二十五年前形成的德国”及原版出版时间2014年前的25年—1989年,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统一。据本段所述,本书将会以1989年东西合并的德国为基本范畴进行研究,瑞士与奥地利虽都为德意志民族,但瑞士、奥地利都有其各自的国家认同。所以本书不涵盖瑞士、奥地利独立的记忆,但仍会使用到一些共同记忆。ps:文中“记忆”一词,应该就是俗称的历史吧!
三、记点
四大创伤:1、三十年战争(1618-1648)
2、1792,欧洲战事爆发,法军侵入莱茵兰;1806年,拿破仑入侵,1812年莱茵兰至普俄边界所以德国领土被法军占领。
3、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毒害。
4、东西德分裂。
溯光2012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导言
-
第一部分德国在哪里—第一章 从勃兰登堡门望去
一、图片 1、菩提树下大街 2、亚历山大电视塔反光十字—教皇的复仇 二、摘录 莫妮卡·格瑞特...
-
第一部分:德国在哪里—第2章 分裂的天空
一、记点 1、《分裂的天空》由东德小说家克里斯塔·沃尔夫创作,1963年出版。 “ Himmel”这...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