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
经济改革于1923年遏制住了大通胀,随之而来的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然而到1930年代初,经济形势极度恶化。德国经济在通胀之后得以复苏,主要依靠的是来自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巨额投资。P255 更可怕的是,德国共产党企图——通常能够成功——鼓动这些失业者去实现该党的政治目的。这是典型的失业者政党。……在共产党看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阶级斗争也随之从工作场所转移到了大街小巷。保卫无产阶级的堡垒,必要时采用暴力手段,已成为共产党准军事组织“红色阵线战士同盟”的当务之急。 共产党人让中产阶级感到恐惧,不仅因为他们在政治上利用街头失业者对社会造成了直接的威胁,还因为他们的人数在1930年代初期迅速上升。…… 共产党组建“失业者委员会”,几乎每天都组织游行、示威、“反饥饿游行”等街头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在与警方的长时间冲突中结束。共产党领导人越来越觉得这场经济危机将会终结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不放过任何为政治增温的机会。 这些发展动态推波助澜,导致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的裂痕在共和国的最后几年里日益加深。P259 德共在意识形态上对社会民主党的敌意,注定了它的不堪大任。基于极端主义立场,它谴责魏玛共和国的历任政府是“法西斯政权”,甚至包括由赫尔曼·米勒(Hermann Müller)领导的“大联合政府”。这种对共和国的仇视,导致德共完全无视纳粹主义对魏玛政治制度的威胁。……而且,一个主要由失业者组成的政党不可避免地缺乏资源,党员的贫困和易变也会削弱德共的实力。……在双方的冲突中,中产阶级普遍站在纳粹党人一边,毕竟他们既没有威胁要消灭资本主义,也没有宣称如果掌握政权就建立一个“苏维埃德国”。P264 裁员减薪依然导致公务员普遍对共和国感到忧虑和不抱希望。 随着德国在大萧条中越陷越深,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人士开始寄希望于生机勃勃的纳粹党能够引领国家走出困境。 引自 第一节 大萧条
7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