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诱使受害者合作
为了使暴力行之有效而必须加以破坏的抵抗资源中(可以说,破坏这些资源是种族灭绝的核心,也是衡量其成效的最终标尺),首当其冲的便是被害社区中的传统精英。种族灭绝最具影响的成果就是让敌人“群龙无首”。希望身份群体一旦被剥夺了领袖和核心权威,就会成为一团散沙,不能坚守其自我认同,并最终丧失防御的潜力。群体的内部结构因此而坍塌,瓦解为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被逐个挑选,合并进一个由胜利者管制的新结构当中,或者被强行重新编制成一个屈从与孤立的群体,去接受新秩序的操纵者们的直接规束和监管。因此,只要身份群体作为一个社区、作为一个具有内核的自治体事实上是种族灭绝意图摧毁的目标,目标社区的传统精英们就成了其首要的打击对象。对于东欧,希特勒认为那是日耳曼民族扩张的辽阔生存空间,认为它现在的居民在将来是满足新主人需要的奴隶劳力。听从这一论调,德国的侵略部队着手系统地剿灭当地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自治的一切残余力量。他们进行搜索,实施监禁,试图在物品上清洗掉被征服的斯拉夫民族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且遣散了几乎所有的最基本的教育机构,禁止几乎所有在他们看来是道德堕落的地方文化的进取心,试图以此来阻碍民族精英的再生产。不过,这样做使他们在追求实现希特勒野心勃勃的构想时,除了在微不足道的犯罪事件中让受奴役的民族有些从属性的帮助外,丧失了将他们的合作网罗至帐下的机会(哪怕他们曾有过这样的可能性)。随着把当地精英作为消灭对象标识起来,征服者就只能依靠他们自己的资源了,他们不得不把被征服民族的行动计算为一种成本,而不能计算为他们的财富。 引自 五 诱使受害者合作
49人阅读
熊吉你逃不掉的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无民族的民族
犹太人的超民族属性在民族形成的早期阶段陡然变得鲜明起来——在那个时期以各种各样的民族统...
-
问题
导致(奥斯维辛)产生的意识形态和体制保持得完好无损。这意味着民族国家自身的失控并且能够...
-
五 诱使受害者合作
-
为集体毁灭服务的个人理性
在德国人占领之初,犹太委员成为德国行政结构中的一个官方枢纽之前,战前的克利拉的长者们在...
-
结束语
它们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制造某种行为:只有掌权的犯罪者才能界定该行为在道德上属于正当。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