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启蒙人民
在20世纪20年代以及30年代初期,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 Frankfurter Zeitung)以其深人客观的报道、公正中立的评论和较高的知识水准在国内外享有广泛赞誉。它是外国人借以了解德国时局的窗口。尽管该报的读者群体不大,但受教育程度较高,包含相当数量的意见领袖。这份报纸在政治上坚持自由立场,长期以来直坚持独立于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家族或者莫斯( Mosse)和乌尔施泰因家族一手扶植的报业帝国。它的编辑和人事决策并不是由位主管乾纲独断,而是由一个编辑委员会集体决定。 …… 希特勒和戈培尔出于另一种考虑一一他们很看重这份报纸的国际声誉一一也不想强迫报纸过快转变而惹得国际上议论纷纷。这意味着《法兰克福新闻报》在第三帝国时期比它的同行拥有更多的行动自由。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该报还经常刊发一些谈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谈的是成吉思汗和罗伯斯皮尔等人物,但只要是智力正常的读者,都能明显看出他们是在映射希特勒。P143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戈培尔非常清楚,统治报业意味着所有的报纸和杂志都要统一口径。为方便中央对其内容给出指导,宣传部接管了两家大通讯社胡根贝格的电报联盟与其竞争对手沃尔夫电报社。政府在1933年将二者合并为德国新闻局,该机构不仅为各类报纸提供国内和国际新闻来源,还撰写大量评论性文章来指示应该如何解读近期新闻事件。编辑们被禁止从自己的通讯记者之外获得新闻来源。戈培尔对编辑的指示会通过定期的出版业会议传达,并以电报发送给地方新闻局以管理地方报纸,其中包括针对印刷内容的命令和禁令。……这些指示对细节相当重视,给编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为零。P147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这些措施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参考《法兰克福新闻报》相关情况,一个机智而坚定的编辑或通讯记者仍然能向公众传达纳粹分子不希望他们了解的信息,或者含沙射影地批评政府,比如撰写有关古希腊或古罗马独裁制度的文章。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报纸面临着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印刷出来的新闻不再是“新”闻,报纸该如何吸引读者?报纸的阅读群体对报纸的不满与日俱增,这从盖世太保的定期监控报告中可以看出。卡塞尔( Kassel)的盖世太保办公室在1935年3月的月报中说,“人们已经难以忍受报刊的同质化,尤其是以国家社会主义者自居的人。”这个报告还说,人们还不知道,他们之所以读不到每天的时事新闻,是因为政府认为这些事情显然太过敏感而不能公开报道。盖世太保认为这是谣言满天飞的原因,也是促使人们从国外报纸一一特别是在瑞士印刷的德语报纸一一上了解新闻的原因。……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消灭异议,对出版业的控制不断加强。记者、编辑等从业人员时刻面临着艰难决定:在不完全放弃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服从政府的命令?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除了几乎无条件服从命令之外已别无选择,拒绝服从的人则全部遭到解雇。……激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抱怨引导與论的两大主要媒体一味服从,媒体工作者尽是些无趣的软骨头。……不过,一贯毒舌的戈培尔在数年后又称,“只要一个人还残存着一丝荣誉感,就绝不会去当记者。”P149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80人阅读
西峰秀色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节 关于谣言,政治笑话,举报以及德国梦
……处理其他一些违反纳粹法律的事情时,比如偶尔发发牢骚、讲个政治笑话、表达个人不满等,...
-
第一节 启蒙人民
戈培尔的宣传部里面都是年轻且忠诚的青年党员,他们不仅想要将纳粹政权描绘得光鲜体面,还想...
-
第一节 启蒙人民
-
第四节 从不协到协和
徳语成了一门“最‘’语言,纳粹当局干的每一件事都成了“最好的”和“最伟大的‘’,它的成...
-
信仰问题:马丁.尼莫拉
尼莫拉在暮年回忆起被捕和牢狱生涯时,为和纳粹政权达成妥协而后悔,为追求狭隘的宗教利益而...
> 查看全部8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