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失误行为
1895年,语文学家梅林尔( Deringer)和心理学家马耶尔(Maga)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口误问题。他们收集了许多例子,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它们加以论述。这虽然得不出结论,但至少能将我们引向结论。他们将口误造成的言语错乱分为五类:调换、抢话、延时、混合和替换。现在,且让我就这几类现象逐一举例。比如有人想说米洛的维纳斯”,实际上却说成“维纳斯的米洛”,这就是调换;再举一个抢话的例子。我难( Schwest)…我心里( Brust)可难受( Schwer)了;延时的著名例子,是一段不幸的祝酒词:我请诸位,一起为老板的健康打嗝!( Ich forder Sie auf, auf das Wohl unserChefs aufzustoben。干杯为 anzusto Ben)这三种情况并不常见,更常见的是混合的例子,比如有位男士在街上对一位女土说:“亲爱的女土,要是您不介意,就让我陪辱( begley- dagen)您一程。”显然,这位男士不止企图陪这位女士一程,还打算羞辱她一番。(顺便说一句,这个年轻人追求这位女士估计是没戏了!)对于替换这种情况,梅林尔和马耶尔给出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说,我把标本放进了信箱( Briefkasten)里一他本该用孵化箱( Brutkasten)之类的词。 不过,两位专家的解释不太令人信服。他们认为,每个词语的发音和音节具有不同的价值,价值高的元素会对价值低的元素造成刺激和影响。显然,这一结论是在研究抢话和延时这两种不太常见的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就算某些音节受偏爱的现象的确存在,也无法从其他几种口误行为中观察到。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出现口误时,总会用一个相似的词取代正确的词,许多人认为这种相似性是口误最好的解释。 016 引自 第二讲 失误行为 Ⅰ 011 最常见也最明显的口误还数将原意说反。这显然不是发音类似或者音节相同引起的,更多因为两种矛盾的概念之间存在心理关联。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我国议会的一位议长在一次会议开幕时曾说“先生们,我已经点清了到会人数,现在宣布会议正式结束。” 017 引自 第二讲 失误行为 Ⅰ 011
85人阅读
小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讲
最早的言语其实是一种符咒,时至今日这份魔力犹存。一个人的言语可以使人心境澄明,也可以将...
-
第一部分 失误行为
-
第四讲 失误行为 Ⅲ 040
女士们,先生们!上一讲,我们将失误行为与受它影响的正常行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边,单独研究...
-
第四讲 失误行为 Ⅲ 040
第一类,说话人对干扰意图有所觉察,并在口误出现之前发现了这一点。例如在“出恼”的例子中...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