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
· 科学家往往要压制重要的新思想,因为新思想必定会破坏常规研究的基本承诺。不过,只要这些承诺还保留有随意性因素,那么,常规研究的基本本质保证了新思想不可能长期被压制。 · 科学革命是打破传统的活动,它们是对受传统束缚的常规科学活动的补充。 一个新理论,无论它应用范围有多么专一,也决不会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累积。 引自 第一章 绪论:历史的作用 · 著名科学经典著作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 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 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决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写书的科学家很可能会发现,写书不但不能提高他的专业声望,反而会受到损害。只有在各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前范式阶段,这样的书才一般地保持着与专业成就同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今天只有在其他创造性领域还仍然保持着。 引自 第二章 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 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确。 · 确定重要事实、理论与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已经涵盖了常规科学的文献,不论是经验科学的还是理论科学的文献。 引自 第三章 常规科学的本质 · 虽然常规科学的结果能够预期,而且往往相当详尽,以致还有待认识的那部分都显得不重要了,但获得这种结果的方式依然很成问题。解答常规研究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谜。 · 只有改变了游戏规则,才能提供另一种选择。 · 各种承诺——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和方法论的——所形成的牢固网络的存在,是把常规科学与解谜联系起来的隐喻的主要源泉。因为这个承诺构成的网络提供了各类规则,它们告诉成熟科学的专业实践者世界是什么样的,他的科学又是什么样的,如此他就能满怀信心地集中钻研由这些规则和现有知识已为他界定好了的深奥问题。 引自 第四章 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 科学家们都能同意牛顿、拉瓦锡、麦克斯韦或爱因斯坦已为一组突出的问题提供了看来是永恒的答案,而不会同意使那些解答成为永恒的特殊的抽象特征,尽管有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他们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也不会去这样做。 · 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 · 当科学家对关于他们领域的基本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发生争论时,寻求规则便获得了一种通常所没有的功能。但只要范式未受到损害,那么即使对合理性没有一致意见或对合理性根本无任何考虑,范式仍能发挥其指导功能。 引自 第五章 范式的优先性 · 发现始于意识到反常,即始于认识到自然界总是以某种方法违反支配常规科学的范式所做的预测。于是,人们继续对反常领域进行或多或少是扩展性的探索。这种探索直到调整范式理论使反常变成与预测相符时为止。 · 任何想确定发现日期的尝试必然不可避免地是随意的,因为发现一类新现象必定是一个复杂的事件,这个事件包含着既认识到那个东西,又认识到那个东西是什么。 · 一种新现象及其发现者所具有的价值,与这种现象违反由范式做出的预测的程度成正比。 · 反常只在范式提供的背景下显现出来。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那么它作为对反常的一个指示器就越灵敏。 引自 第六章 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 · 在新理论的突现之前,一般都有一段显著的专业不安全感时期。 · 一个理论的变形骤增,正是危机的通常现象。 · 一种新问题未能解决往往会令人失望,但决不会令人惊奇。问题或谜题通常都产生不出最初的一击,最后,这些范例还具有同一个共同特征,可能使人们对危机作用的印象更加深刻:造成危机的每个问题的解,在相应的科学中危机还未出现时,至少已经部分地被预见过;而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这些预见被忽视了。 · 科学中像制造业中一样,更换工具是一种浪费,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这么做。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指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引自 第七章 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 · 导致科学家拒斥先前已接受的理论之判别行动,总是同时伴随着接受另一个理论的决策;导致做出这种决策的判断,包含着范式与自然界的比较以及范式间的相互比较。 · 由于范式变形的增多,危机使常规解谜规则变得松弛,最终容许一种新范式突现。 · 由于把科学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困难的狭小领域,又由于对实验反常将意味着什么有了科学上的心理准备,所以,危机常常会使新发现增多。 · 相互竞争的方案恶增加,做任何尝试的意愿,明确不满的表示,对哲学的求助,对基础的争论,所有一切都是从常规研究转向非常规研究的征兆。常规科学的概念更多地取决于这些征兆的存在,而不是取决于革命的存在。 引自 第八章 对危机的反应 · 在政治发展和科学发展中,那种能导致危机的机能失灵的感觉都是造成革命的先决条件。 · 为了成就重大的科学进展,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承诺一个可能会出错的范式。 · 虽然过时理论总可以被看作现行理论的特例,但只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才会这么说,而且这也只有借助于后见之明、即更晚近的理论的指导才能完成。此外,即使这种转换是诠释旧理论的正当工具,其结果也只是一个极受限制的理论,它只能重述已知的现象。 引自 第九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 科学并不进行所有可能的实验操作,它之选择那些当范式与直接经验(它们已部分地由范式决定)相参照时,显出比较相关的实验来进行。 引自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 教科书总是一开始就剔除科学家对他的学科的历史感,然后提供以替代物。 · 理论及其与之相符的事实一起突现于对先前科学传统的革命性重组中,在这个传统中,科学家与自然界之间以知识为媒介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 在科学的诸多方面,教学形式比其他任一方面都更能决定我们关于科学本质的形象以及对发现和发明在科学进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看法。 引自 第十一章 革命是无形的 · 就一个从事常规科学的人而言,研究者使一个谜题的解答者,而不是一个范式的检验者。 · 对范式的检验,只会发生在科学家总是无法解答一个重要的谜题而引起危机之后;而且即使在那时,它也只发生在危机意识已经引发出一个现有范式的竞争者之后。 · 范式检验是作为两个敌对范式之间为争取科学共同体的忠心而竞争的一部分而出现的。 · 所有历史上有意义的理论都与事实相符,只不过程度有别。 引自 第十二章 革命的解决 · 只有在常规科学时期,进步似乎才既明显又确定。那只是因为,在此期间,科学共同体不可能有其他方式去看待其工作的成果。 · 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隔离,使一个科学家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他有充分理由相信他能解决的问题上去。 · 成为一个专业科学共同体的成员的一些必要条件: - 科学家必须关注有关大自然行为的种种问题。 - 尽管他对自然界的关注其范围可以是整体性的,但它实际研究的问题必须是关于细节的。 - 令他满意的解答应当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必须为许多人都接受。而接受这些解答的团体不应从社会整体中随机抽出一些人组成,而是明确限定的、由科学家中 的专业同行组成的共同体。 - 科学生活中最坚定的原则之一(或许尚未见诸文字)就是在科学问题上禁止诉诸政界首脑或社会大众。 · 科学共同体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工具,它能使通过范式变换得以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和精确度达到最高限度。 引自 第十三章 通过革命而进步
15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