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2020-03-19 13:38:28
「生命流逝,攜帶著對存在的種種失望。在祖母的唇上似乎留著一絲微笑。死亡像一位中世紀的雕刻師,在最後的平面上刻畫出她曾經小女孩兒時的面部線條。」——馬賽·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按計劃,我們將在這裡呆幾個星期。我們希望用相機和錄音機來陪伴這裡的人們走過他們人生的最後這段日子,從他們那裡了解有關生命和死亡。在以前,從童年開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對垂死的和死去的家人。那時候,死亡往往發生在家裡。今天,人們很容易就能逃避直面苦痛和死亡。死亡發生得越來越隱秘。我們對它的認識也變得模糊。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死亡在今天的時代會給人帶來比以往更大的恐懼。而這讓我們心中盼望一個對於這個走向我們每一個人,把我們帶向未知世界的過程的更好的設想。畢竟,在我們的整個生命中,沒有什麼比面對死亡更讓我們震撼的了。」
「有些故事同樣可以從它的結果開始倒敘。生命似乎都是類似的。雖然在今天的時代裡,當人們的健康狀態還很好的時候,大家並不習慣從終點出發去觀察自己的存在。很多臨終的人都很我們說起他們在尋找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之間戲劇性的聯繫: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是這種方式?在這樣回顧以往時,他們對自己經歷過的一切的印象都變得濃縮,同時也更加深刻。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看,你只能看清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了什麼,我錯過了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一位女士將她的死亡描述為『生命的畢業考』。」
「瓦爾特·捨爾思和我始終感覺驚訝的是,那些天天照顧陪伴將死者的人們,他們如何將自己生命的快樂和對死亡的知覺結合在一起,或者至少在練習這樣做。作為初學者,我們感到困難重重。在自己身上,我們感覺到一種無助。」
「在我們製作這本書的若干年中,我們一再地意識到,一個知道自己即將面對死亡的人,遠遠還不相信,死亡真的會發生。我們多次遇到這種分裂心態,以至於我們漸漸相信自己有一天可能也會寶馳這種心態。」
「今天,誰也不願意被任何事提醒自己也是會死的,尤其不願意通過直面將死的人想到自己的死亡。」
「我們曾經一起歡笑,一起沉默,有時候我們嘗試去安慰他們,或者去握住他們的手。最後一次拍照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成為了某種告別禮。伴隨著那種無所抱怨,所有曾經的希望和內心的爭鬥從此都結束 ,而這種無所抱怨往往卻讓人難以承受。同時,看到死亡如何給一張面孔帶來怎樣的平靜,是讓人安慰的。很多人看上去真的很安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