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和苏联的复杂情况。
在后于埃时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权力中心也随之扩散。译者开始服务和取悦更多的主人。他们越来越擅长游走于多个主人之间使其力量相抵消,并在权力重叠中找出灰色地带使权力分散失灵。在意大利法西斯时期,即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文学政策意外地推高了一股扎根于美国乌托邦神话的反法西斯文化浪潮,即使是该文化最忠诚的追随者对这一神话也有着不同的解读。贝尼托·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并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导意大利,他有意要使意大利文学重获“新生” ——Hibbert 1975。墨索里尼本人曾是名不算成功的作家,他希望为杰出诗人、民族主义者加布里埃尔·邓南(Gabriele D'Annunzio, 1863-1938,意大利作家、诗人、记者、剧作家)寻找一个接班人。为此,政府组织了以“小麦战役”“生育与为人母的快乐”以及“意大利人的海外成就”等为主题的文学比赛。虽然法西斯时期有表现这类主题的电影,但并没有涌现出相关的法西斯文学。文学对法西斯的反应虽然不算明确的异见,但也称得上某种程度的漠视了。这种情形的出现有其合理的理由。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监禁、审查和因政治原因解雇,使得很多居住在意大利的知名作家噤声。正如法西斯监狱为安东尼與·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1891-1937 )大部分重要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时间和素材,法西斯出人意料地促成了翻译行业的发展。翻译的开展有三个重要动机.....(略)(查封第一版《美国文选》后)和大众文化部协商,邦皮亚尼作出了妥协: 1942年该书重新发行时删除了维托里尼的评论,改为由埃米利奥·切基(Emilio Cecchi, 1884-1966)撰写序言。和同时代的贝内德托·克罗齐(Benedeto Croce, 1866-1952)一样,切基也是一位反对纳粹的自由主义者,不同的是激励维托里尼和帕韦斯的这些当代美国作品却为他提供了一些遮挡。面对同一本书,切基与维托里尼所呈现的是对纳粹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反抗。切基在撰写序言时,更多地是从指导读者阅读北美文学的角度出发。他的序言通篇着重称赞维托里尼翻译集的语言准确性,相比之下,其他翻译作品在他看来则“毫无艺术性”。切基注意到选集中没有辛克莱·刘易斯( Sinclair Lewis, 1885-1951 )的作品,但他称这样取舍是基于文学品位,不是因为种族问题-刘易斯是犹太。接着他又简要回顾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历史及其对叙述风格的影响。他告诫意大利作家不要将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欧·亨利当成自己的模仿对象。简而言之,切基的序言尝试将《美国文选》置于高文学性和高品位语境下进行介绍。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政治上十分明智,因为意大利的文学文化于少数精英的小众趣味。大众文化部认为这部书根本不会对政权构成威胁,无须反对。为什么在去掉“政治性”评论之后一部第一年被查封的书第二年就可以重新出版,这就是一个最合理的解释。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里的翻译内容旨始至终没有变过,与其说反对所翻译的内容,大众文化部更倾向于反对该书的意识形态包装。
nolix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词典(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
正如有些词典学家也是译者一样,许多译者同时也是词典学家,例如法国的埃米尔勒·利特雷()E...
-
非洲文学的翻译与文化交流(一)。
非洲文学源于口头传述。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例如欧洲,中东和亚洲某些地方,黑非洲在古代并没...
-
意大利和苏联的复杂情况。
-
第五章之二十一世纪,重构翻译。
p.365: 过去的口译员,无论活跃在哪个领域,既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更因为参与其中而成为历...
-
第七章, 译者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译者的家书一段,很好。 一般来说译者都住在城市,尤其是作为文化交流杯纽和中心的大城市或者...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