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 反例思维
这一节看得有些稀里糊涂,不是很明白作者在说什么,对于作者举的例子也不是很认同其中传达的观点。
1,第一个有关基因编辑的例子,作者举的那个哲学家的反思中,提到了一个核心观点是说人类伦理道德的底层逻辑在于人们多多少少相信自己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所以一旦基因编辑决定了人生下来是什么样的,那么人类的这种对自由的幻觉就破灭了,伦理道德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对于这个观点,我有两点反思的反思:第一,基因编辑编辑了哪些基因,这些基因决定的直接结果是什么?是生理器官上的?还是会决定人的生活环境、际遇、喜好?第二,伦理道德这种社会行为规范的东西,是属于自由选择的范畴吗?还是恰恰相反,人类对于伦理道德的遵守恰恰是对不自由的一种反复教育的接受,一种后天习得的认知。第一点,生活环境、机遇这些无法基因编辑,当然,这些可以被操控,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但至少这不属于基因编辑范畴;第二,我对伦理道德的认知恰恰和这个哲学家相反,我不认为伦理道德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相反,它是约束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和产物。
2,关于“列特征、找类比、追反例”,作者强调的是追反例的重要性,不过他举的婚姻的例子,反倒让我觉得列特征更加重要,比如作者说婚姻的特征之一是“一段基于情感的关系”,这一下子就把婚姻收束成了现代流行观念所塑造的婚姻,而把历史和现实中大量并不基于感情和自由选择的婚姻给排除了。所以他这个特征描述的并不是婚姻,而是感情婚姻。这让我感觉要列好特征,首先要对所列特征的对象做好定义和限定。比如婚姻在法制社会,就是一种基于法律的契约,所以如果不如此限定所要谈的婚姻是法律约束下的婚姻制度,还是人类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两性以缔结家庭为目的的关系制度,是很难给出一个好的特征的。如果在给特征上就不能获得认同,那么类比和反例也就失去了根基。
海上阿童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节 之 跨界诠释
有两点想到的: 1,关于这个建筑仿生学的事例,我记得看过的说法是采用了白蚁巢穴类似的通风...
-
第二节 之 改变视角
冰激凌新品开发的例子,这个视角,就是彼得·布鲁克所说的那些不选择我们产品和服务的人看重...
-
第一章第三节 反例思维
-
第二章第三节 受身反驳
重塑价值观,转换问题评判标准,换个角度来反驳对方,这让我联想到黄执中在奇葩说中常常使用...
-
第三章第一、二节
1,从提问可以起到的作用将提问分为确认共识、消弱观点、和植入想法,让我对运用提问来引导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