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典范论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五美。第一,惠而不费。执政者和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不是说百姓得了什么好处,执政者就一定要损失些什么。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只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双赢的局面绝对是可以达到的,具体的做法是因势利导。没有人不想走上富裕的道路,只要在能得利的地方,放手允许老百姓得利,老百姓就能得利。举个例子,一个小山村盛产水果,但交通闭塞,水果运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政府部门拨款,果农们自筹资金也会修出一条路来,执政者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不能阻拦,适当给予帮助即可。第二,劳而不怨。人性中都有利己性,被人指使者去干着干那难免有怨言。但是,如果执政者指使百姓去做事,能给百姓带来切身利益,民众何乐而不为!比如兴建水利工程,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而且还能挣点工钱补贴家用,纵使没有钱,百姓们也不会有怨言。第三,欲而不贪。孔子承认了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要求欲望要有度,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就无药可救了。要做到欲而不贪,只有靠加强个人修养。孔子所说的“欲仁而得仁”,就是倡导君子们用求仁之心克制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第四,泰而不骄。就是对待任何人都要满怀敬意,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既不趋炎附势,也不盛气凌人。第五,威而不猛。执政者一定要立威,否则管理臣属、发号施令时就没有影响力。要想真正立威,首先要赢得他人尊重。自己行为端正,“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威仪自然就有了。 仅有五美是不够的,还要摒弃四种恶政。第一,不教而杀。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体系都建立在人们的是非观念上。是非观念的形成,依赖于教育。如果民众还没有被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也不应该受到惩罚。不教而杀就违背了这个原则,民众不知行为犯错,莫名其妙地被杀,这种恶政叫作虐。第二,不戒视成。事情的成功有赖于事先的周密计划与妥善安排,如果事先什么都不讲,事后却要求出成绩,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孔子称其为暴。第三,慢令致期。这一恶明显有点作弄人的意味,布置工作时,并没有强调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某天又突然宣布这件工作要求限期完成,而且期限已到。孔子将这种行为称为贼。第四,与人,出纳之吝。这句话意思就是答应给人某件东西,到给的时候却又舍不得。很多执政者都有这个毛病,下属立了功,自然要奖赏,东西许下一箩筐,临了却舍不得给,这是一种目光短浅、贪私吝啬的表现。这种人终将画地自限,飞不高也走不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