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泡沫形成
Belle Epoque (mon β est 0.5)
读过 战后日本经济史
3 泡沫形成 >> 与此同时,过去只允许长期信用银行或者电力公司等极少数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限制也开始缓和。可以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越来越多,普通公司债券以外的债券也逐渐得到许可。 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指有权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例如最初以100日元的价格发行的公司债券附有1份股票转化权,那么当股票价格涨至150日元时,将这份公司债券转换为股票在市场上出售,就可以获取50日元利润。另一方面,如果股票价格下跌至100日元以下,只要不转换为股票,仍以公司债券的形式持有,那么在赎回时仍旧可以得到100日元的本金及相应的利息。 对投资者来说,可转换债券可以在股票价格上涨时获得盈利。对企业来说,由于与普通公司债券相比,可转换债券的利率通常较低,企业也可以减少融资的利息负担。可转换债券其实早在1966年就有发行,到了8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急剧增加。 另外,从1981年开始,企业还可以发行“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附认股权证债券拥有按照约定价格认购该公司股票的权利。不同于可转换债券是直接将债券转换为股票,附认股权证债券在购买股票时需要另外付钱。但如果股票价格高于购买债券时约定的认购价格,将认购的股票在市场上出售便可以获得利润。另一方面,由于附加有这种权利,所以利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对企业来说,附认股权证债券也可以以较低的利息成本获得融资。 通过这些方式,上市公司无须从银行贷款就可以按照更低的利率获得融资。因此,企业除了运转资金和设备投资之外,也开始以资产运用为目的来进行融资。 例如,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获取资金,以大额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由于利率自由化政策的实施,对信用度高的大企业,银行往往会支付较高的利息。于是大企业不费吹灰之力,只通过大额定期存款就可以获得差额利息。 这就是“理财技术”的内容。虽然打着“技术”的旗号,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技术,不过是金融市场的失衡所引发的异常现象而已。但是因为确实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所以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可以记入日本金融史的异常现象。 这一时期,“特金”(特定信托基金)、“信托基金”(fund trust)等将资金用于股票和债券的新型金融产品都获得了许可。企业以较低利率获得融资,转而用于购买特金或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获得的利息收益远远高于当初融资支付的利息。特金和信托基金1985年不足9万亿日元,1989年底则迅速膨胀为43万亿日元。 1987年,短期融资券(CP, commercial paper)的发行获得许可。CP与汇票类似,是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一种方法。发行CP的企业虽然要支付利息,但是大企业发行CP的利率要远远低于银行的大额定期存款利率。因此企业发行CP获取资金,再将该资金存入银行即可获利。这种机制之下,只要将钱从左移到右就能获得收益。 于是认为“企业的财务主管不懂理财技术就是无能”的时代到来了。企业不再关注原本的生产经营,而是将精力用于依靠投资理财来获取收益 >> 泡沫经济时期的投资对象,就这样从城市不动产到高尔夫球场,再到海外的度假胜地。范围逐渐扩大,最终连美术品也成了投资对象。 1987年,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投资58亿日元购入梵高名画《向日葵》,成为热议的焦点。此外,日本企业还先后以74亿日元购入毕加索的《皮耶瑞特的婚礼》,以119亿日元购入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1987年之后的5年期间,日本从海外购入的美术作品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 引自 第 4 章 金光闪闪的 80 年代 1980年 - 1989年
63人阅读
Belle Epoqu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尼克松冲击
>> 尼克松冲击之后,国际货币制度开始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但是这个转换并非一...
-
3 石油危机与浮动汇率制的意义
>> 但是现在来回望历史,我觉得对日本式经济体系的过大评价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成为惯例...
-
3 泡沫形成
-
4 强烈感觉到时代在偏离轨道
>> 在这之前,日本人的一般看法是,“日本落后,所以必须追赶。”人们都怀有谦虚的态度...
-
泡沫崩溃的原因
>> 1989年12月,后来被称为“平成鬼平”的三重野康就任日本银行总裁。三重野认为,...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