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抹蓝印记 (AzureMemo)
在读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 寺门口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 >> 而且声势是那么浩大,活像冲近堤岸的钱塘江的夜潮一样。 >>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 如果登上金刚宝座塔的高台向四周望去,就会觉得这里正是一片久历年代的丛林,而殿堂、牌坊等,不过是点缀在苍翠的林子里的一些建筑物罢了。 >> 可是,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秋色正在怀孕呢。 >> 变丹,变赤… >> 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许多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 >> 这里一片黄,那里一片赤……不像过去那样,到处都只见到青青绿绿的。这种景象,自然地叫我们想起那春夏之间群花盛开的花园来。可是,彩色的秋林,到底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它的美景是豪壮的、庄严的。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 引起诗人们伤感的自然现象,当然不是单纯的,草木的变色和零落,却可以说是当中有力的一种。我们知道,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 古人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 自然,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在过去的社会里,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叹惜自己阶级的衰败,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加以他们对自然、社会的知识的局限,就更加强了这种情思的表现。他们对于变色或凋零的草木感到悲伤,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 旧诗词中那种常见的哀愁,跟我们的诗的灵感是缺少缘分的。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句),这固然是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的。“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句),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气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句)、“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句)……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是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的 >> “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