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回路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爱追求不确定的愉悦感(认知神经科学术语称之为“奖赏”)。 引自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3:赌博 上学时我喜欢考试的一个原因就是出成绩时看到未知数字的快感,现在则是每天看收益时的快感(但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人不该每天看投资收益),以前我以为我对数字过于敏感,看见与己有关的未知数字就兴奋,但其实跟数字没啥关系,而是跟“未知”有关。
关于赌博的另一种非理性信念是“差一点就赢”(near misses)。例如,你投注的那匹马跑了第二名,或者老虎机的三个图案中出现两个一样的图案,你就不会认为自己输了,而是差一点就赢了。大量实验通过操控“差一点就赢”的频率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继续赌下去。事实上,专家发现最有可能控制人们继续玩老虎机的概率,即“差一点就赢”的最佳频率是30%。老虎机的制造商深谙这一道理,于是,某些商家会刻意使老虎机“差一点就赢”的频率高于随机频率。 引自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3:赌博 然而,媒体的大力宣传,尤其是源自东亚国家的报道,过分夸大了这些成瘾的范围及严重程度。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大多数电子游戏成瘾者无须干预也能自行康复。 引自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4:电子游戏 电击学校和蠢货家长表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在这个实验中,有一半被试收到钱时的愉悦中心的激活程度要比捐款时强烈,但另一半被试的结果则相反。毫不意外的是,那些从付出中获得愉悦的人确实会比其他人捐出更多的钱。由此产生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付出是一种快乐——不管是强制缴税还是匿名捐款,是否意味着“纯粹利他主义”并不存在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从高尚的本能中获得快乐,是否意味着这种本能就没那么高尚了呢? 引自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6:缴税与慈善捐助 对,不存在,只有利己主义。
如果你的付出既能让对方开心,又能让自己开心,那不是两全其美吗?为啥不愿意承认啊?总有人想掩饰“付出给他们自身带来快乐”这个事实来彰显自己的无私伟大,非要赋予行为以意义,实质上跟把苦行当美德一样,都是自私的伪善。
(我不是付出型人格,付出不会让我快乐,不要要求我付出,非常感谢。)
11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